蠶病及其防治措施:僵病、血液型膿病、中腸型膿病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5-29 09:43 根據近幾年我區蠶病發生的特點和趨勢,春蠶期的蠶病主要為:僵病、血液型膿病、中腸型膿病。 (一)僵病 桑蠶的僵病是指真菌性病害,包括白僵病、綠僵病、灰僵病、曲霉病等。近年桑蠶白僵病多發且局部流行,蠶農損失較重;一些僵病重災區,由于蠶糞亂堆亂放、隨便晾曬和收購僵蠶,造成桑園及養蠶環境受病原嚴重污染,桑蠶僵病發生和流行將進一步加重。用白僵菌制成生物農藥——白僵菌農藥,已廣泛用于農林害蟲的生物防治。大量使用白僵菌農藥和綠僵菌等生物農藥來防治森林害蟲也會引起養蠶的僵病暴發和流行。 僵病死蠶和死籠繭 桑粉虱與桑蠶會相互傳染擬青霉菌病(灰僵病),桑園的桑粉虱暴發,在雨水多、濕度大的氣候下會誘發桑粉虱發生灰僵病(擬青霉菌病),通過桑粉虱為害葉的傳播,會使桑蠶暴發和流行灰僵病。 (二)桑蠶的病毒病 桑蠶的病毒病包括:血液型膿病、中腸型膿病、濃核病。春季最常見是血液型膿病、中腸型膿病。 1、血液型膿病。又稱“細胞核多角體病”,是廣西常見的蠶病,發病時期常見于4齡、5齡期,重病時狂躁爬行、體軀腫脹、體色乳白和體壁易破,常邊爬邊流出乳白色膿汁,因發育階段不同還會出現一些不眠蠶、不結繭蠶、起縮蠶、高節蠶、膿蠶和黑斑蠶等癥狀。本病病原為一種核型多角體病毒(NPV),小蠶期感染經3-4天發病死亡,大蠶期經感染4-6天發病死亡,溫度愈高,發病死亡愈快。傳染途徑有食下傳染和創傷傳染。剪斷蠶兒的尾角滴出乳白體液者,即可確診為血液型膿病。 血液型膿病癥狀 2、中腸型膿病,又稱“細胞質多角體病”,近年某些蠶區有流行趨勢。其癥狀主要表現為:群體不整齊、空頭、起縮、體不轉青白蠶色、不食或少食桑葉、下痢,排軟糞、白糞、死前吐液等癥狀。胸腹部空虛似透明狀、中腸大部分呈乳白色是該病的典型癥狀。 中腸型膿的癥狀 (三)家蠶僵病、膿病等傳染性蠶病的防控措施: 1、做好養蠶前和養蠶后的消毒。消毒的范圍包括:蠶種催青室、小蠶室(小蠶共育室)、大蠶室、貯葉室、上蔟室及其它附屬室和周圍環境以及蠶架、給桑架、蠶匾、墊蓋蠶座的薄膜、蠶筷、掃蠶的鵝毛、蓋葉薄膜、蠶網、給葉籮等用具。蠶室和大件蠶具清掃、沖洗干凈后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1公斤漂白粉加水25~30公斤)或含有效氯0.5%的強氯精液(0.1公斤含量80%的強氯精加水16公斤)噴灑消毒,室內及蠶具表面應面面俱到,且保持濕潤30 分鐘以上。木制或塑料的小件養蠶用具可用消毒液浸漬消毒。 2、去年發生蠶病較重的村屯,要組織全村屯進行環境大清潔、大消毒,清除、深埋或焚燒蠶糞和死蠶爛繭,全面打掃衛生,并用石灰水或漂白粉進行全面噴灑消毒。被污染的水塘可用漂白粉進行水體消毒。 3、限制白僵菌農藥、綠僵菌農藥、昆蟲病毒農藥、細菌農藥等生物農藥在蠶區中使用,防止因使用生物農藥導致蠶病的大暴發和大流行。 4、做好小蠶的飼養、配送服務,防止小蠶期感染蠶病。要及時加溫補濕,給予小蠶適宜的溫濕度。小蠶期溫度宜偏高,以27~28℃為中心。防止小蠶期低溫誘發蠶病。分發和運輸小蠶過程中要注意不傷蠶體、防止接觸不潔物感染蠶病。 5、小蠶、大蠶期間要經常用新鮮石灰粉、防僵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 6、嚴格處理病蠶尸體,杜絕亂堆放蠶糞、亂曬僵蠶及在蠶區設點收購或上門收購僵蠶的行為,保持養蠶環境清潔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