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蠶常見病癥的預防方法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2-12-22 18:23 從蠶病的傳播來分類,蠶病分為【傳染性蠶病和非傳染性蠶病】。其中傳染性蠶病危害約占所有病害中的70%,主要有病毒病(中腸型膿病、血液型膿病、傳染性軟化病、濃核病等)、細菌病(細菌性敗血病、猝倒病、細菌性腸道病等)、真菌病(白僵病等)、原蟲病(微粒子病等);非傳染性蠶病主要包括蠅蛆病、農藥中毒等。 病毒病一:中腸型膿病CPV,俗名干白肚。春蠶期少見,夏秋蠶期常見,常在4-5齡發病,5齡最后幾日尤其明顯。 病癥:病蠶發育遲緩,極為不齊,病重者食桑后很少生長,行動極為呆滯,發病期表現為空頭、下痢、吐液、縮小等癥狀,體壁明顯“白化”,常有乳白或淡褐色粘液附著身體,排乳白色粘液便,嚴重污染蠶座,同時病原體迅速蔓延、傳染。 中腸型膿病發病慢、病程長,部分小蠶微量感染后延續到五齡老熟期才發病。 預防:每日使用新鮮石灰粉進行蠶座消毒,避免長期高溫(30℃以上尤為明顯)、多濕等不良飼育環境。 病毒病二:血液型膿病NPV,俗稱拖白水、水白肚、高節蠶、肥公、黃疸病等。該病毒寄生于蠶體血球、脂肪、真皮等細胞核,引發感染發病。該病經不潔凈桑葉,或病蠶尸體、流淌液體感染。 病癥:病蠶體色乳白,尤其以腹面明顯,身體腫脹,節間突起,隨后狂躁爬行,體表破裂,流出乳白色膿液(可參考蝸牛爬行),死后蠶體萎縮、腐爛并散發惡臭。 小蠶發病大多不能入眠,體表光滑,體壁松弛、多皺;大蠶常見“算珠蠶”,體表發亮,體色乳白,表皮易破,有時會出現黑色氣門和黑焦腹足,狂躁爬行后墜亡,身體黏著地面難以分離。病蛹暗褐色,輕易晃動即破裂,極少存活至羽化。 預防:該病毒在常溫下能保存2-3年的治病力,因此生產上的防病毒主要是針對各類膿病。發現病蠶應立即剔除,有條件更換飼養器具,用新鮮石灰粉對蠶座進行消毒。 病毒病三:病毒性軟化病IFV或FV,俗稱空頭病、亮頭病。由軟化病病毒寄生而引起的傳染性蠶病,夏秋季常有發生,25-30℃間病毒繁殖較快。 病癥:病程較長,經1-2個蠶齡后發病,病蠶食欲下降,發育不均,眠起后起皺下痢,體壁多皺;齡末爬至蠶座四周(背向桑葉),靜止不動,遲遲不眠,甚至透明,排黃褐色稀便或污液,萎縮致死,死后尸體軟化腐爛。 預防:石灰粉消毒,淘汰病蠶和發育不良蠶,剔除不眠蠶(病蠶往往比眠蠶還大,但不入眠)。 病毒病四:濃核病DNV,表現形式比較單一,且家蠶對該病抗性不一,有些品種即使接觸高濃度病毒液也完全不發病。 病癥:以空頭為主,重癥者停止食桑后爬向蠶座四周,頭胸向后傾倒,消化管充滿半透明消化液,幾乎無桑葉碎片。 預防:飼育抗病性品種,投放潔凈桑葉,石灰粉消毒。 細菌病一:細菌性敗血癥,細菌入侵蠶的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導致血液病變、組織解體的一類全身性疾病。常見的細菌性敗血病有【黑胸敗血病、靈菌敗血病、青頭敗血病】三類。因高溫多濕環境利于細菌繁殖,故夏秋季是敗血病的高發季。 病癥:細菌性敗血病可在幼蟲、蛹、成蟲三個階段發生,因細菌種類不同而各具特征,但前期癥狀大致相同。細菌從傷口入侵蠶的血液,是敗血病主要傳播途徑,通過消化管體壁入侵體內,在血液中繁殖也可引起敗血病。 幼蟲期因病菌入侵血液,約十幾個小時候,蠶停止食桑,舉止呆滯,體軀挺直,靜伏蠶座,繼而胸部逐漸膨大,胸足伸直,腹足后傾,腹部環節收縮,排軟糞或念珠糞。瀕死前吐出污液,排出黑褐色糞液,側倒死亡。死亡幾小時后尸體逐漸軟化,其中: 【黑胸敗血病】在胸部背面或1-3腹節出現墨綠色尸斑,隨后擴展至前半身。 【靈菌敗血病】尸體變色較慢,緩慢組織液化后變成嫣紅色。 【青頭敗血病】則因發病時期不同而有差異。5齡中后期死后不久,背胸出現綠色透明的塊狀尸斑,尸斑下可見氣泡,俗稱泡泡蠶,組織腐敗后呈土灰色。 敗血病蠶尸體最終都會液化,僅剩外皮,流出臭液。發病速度與溫度有關。 蛹期敗血癥有兩種:一種是急性敗血癥,蛹體迅速變黑,液化扁癟,不能拾起,流出黑色或紅色惡臭液體;一種為慢性敗血癥,發病緩慢,死后亦不迅速腐敗。 蛾期敗血癥鱗毛污穢,活動力極差,腹部先腫后癟,多數在交尾或產卵時死亡,腹內組織液化,僅剩頭、胸等幾丁質部分。 敗血病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細菌入侵蠶體后,僅在血液中反之,死亡前不入侵其他組織,死亡后才入侵其他組織,進而解體液化。 預防:細菌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中會大量增殖,因此應避免桑葉潮濕、發酵、腐敗,及時清理蠶座,不要累積太多的殘渣和蠶沙。大蠶相互抓傷的概率增加,應適當降低密度。 細菌病二:猝倒病,又稱細菌性中毒癥,因家蠶食下細菌毒素而引起的中毒性蠶病,分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癥狀: 【急性中毒】蠶兒食下大量毒素后,突然停止食桑,頭胸昂起,漸漸胸部膨大,呈斜狀半邊空頭,有輕微痙攣性顫動,進而頭胸內呈鉤嘴狀,有時吐液,尾部空虛并呈現蝦尾狀,最后全身麻|痹,腹足失去抓握力死亡。死后短暫果凍狀尸僵,但尸體很快松軟,最終腐敗液化。 【慢性中毒】蠶因食下毒素較少而發病緩,生長慢,最終肌肉松弛麻|痹而死。慢性中毒一般為3天左右。 預防:猝倒細菌可在體內生活,亦可腐生,傳染源廣泛存在,除了做了蠶座、桑葉的清潔工作外,還可給家蠶添食抗生素,如【鹽酸環丙沙星】等抗菌藥物,預防效果顯著。 細菌病三:細菌性腸道病,因蠶體質虛弱,導致細菌在消化管內異常繁殖而引起的一種蠶病,在養蠶環境惡劣和桑葉葉質不良時發生較多。 病癥:一般表現為慢性病,因發病期和寄生細菌種類的不同,表現出【起縮】、【空頭】、【下痢】等主要癥狀。 起縮蠶:發生于各齡餉食后,食桑很少,逐漸絕食,省長緩慢,灰黃無光澤,呆滯不動,最后萎縮死亡。 空頭蠶:發生于各齡盛食期,食欲不振,消化管前端充滿液體,胸部膨大成半透明空頭癥狀,皮膚無光澤,排不規則軟糞,相繼死亡。 下痢蠶:排軟糞或念珠軟糞,病重時排出粘液污染身體,瀕死前常吐液。 細菌性腸道病同濃核病、病毒性軟化病難以區分,給小蠶添食抗生素后有明顯好轉,可初步判斷本病。 預防:添食氯霉素、紅霉素等抗菌藥物。 真菌病:大多數是真菌孢子經皮膚侵入蠶體后引起的病害。病原真菌種類繁多,病蠶死后尸體出現僵化現象,稱為【僵蠶】。廣西地區在家蠶生產上影響**的是【白僵病】、【黃僵病】、【曲霉病】、【綠僵病】、【灰僵病】等,均對家蠶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性,這里我們選取【白僵病】來對僵病作統一介紹。 由于真菌的特殊營養方式,使其分布范圍及其廣泛,出乎到處都有。孢子伴隨氣流、桑葉、蠶具等進入蠶體,一旦進入體壁,即使外部條件較差,也能旺盛生長,導致蠶染病死亡。若在入侵表皮后,恰逢眠期蛻皮,蛻皮后則病斑消失并恢復健康,被稱為【自愈感染】。 病癥:病蠶體色灰白,行動稍顯呆滯。初死時頭胸部突出,體壁出現油漬狀病斑,或呈現散發性褐色小病斑,體色灰白或桃紅色,血液渾濁,尸體不腐爛,全身硬化并發生白色菌絲,最后全身被白色粉末狀孢子包裹。 預防:嚴格消毒殺滅病原,保護蠶體易感期,加強通風排濕,勤除蠶沙,及時挑揀病死僵蠶。 原蟲病:微粒子病 原生動物簡稱原蟲,是動物界最原始的類群,自然界分布廣泛,部分為寄生。微粒子病是一種古老的、分布很廣的蠶病,世界各地均有發生,曾在19世紀的法國、意大利等地流行,對歐洲蠶業造成嚴重影響。該病又稱胡椒病、黑痣病。 傳染:野外蟲魚等生物為主要傳染源,特定環境下交叉傳染。傳播途徑有【進食傳染】和【胚種傳染】兩種模式。進食傳染是引起胚種傳染的基礎,胚種傳染發病蠶體內大量繁殖孢子,又經口傳染提供了病原,稍有疏忽便造成惡性循環。 家蠶體內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病原,但不一定發病。發病發生在3齡前后,陸續死于結繭之前;4-5齡發病蠶多數能完成世代,并傳染給子代。 病癥:病蠶生長差、發育遲,遲眠遲起,眠起呈現不蛻皮蠶和封口蠶,死后收縮不易腐爛,呈現銹色。壯蠶期有些病蠶可見黑褐色病斑,形似胡椒,歐系蠶種尤為明顯。重病蠶老熟時,吐絲少,或薄皮繭、平面繭、畸形繭、裸蛹及繭中死亡,羽化畸形蛾,產卵附著里差。后期感染蠶則難以看到病癥,且羽化、蠶卵一般也無異常。 預防:蠶座消毒。由于微粒子病可以傳給子代,一旦發現可疑病蠶,必須立即淘汰。據稱加溫浸酸法可以有效去除微粒子病的危害。 蠶蠅蛆病,蛆蠅產卵寄生蠶體所引發的蠶病,多發生在高溫季節。 病癥:蛆卵產于蠶體皮膚上,孵化后幼蛆鉆入蠶體內寄生,形成黑狀病斑,病斑上常帶有未脫落的白色卵殼,脫落后見一小孔。隨著蛆蟲在蠶體內成長,手觸蠶體有硬物感,死后尸體腐爛。4-5齡被寄生的蠶常有早熟現象,后落地死亡。熟蠶寄生后可以順利營繭、化蛹,隨后蛆蟲在繭內蛹體內脫出,在蠶繭上形成蠅蛆小洞后逃離,被寄生蠶死亡。 預防:一般來說,家養蠶寶寶的環境很少能接觸到蠅蛆,保持家庭衛生,設置紗窗,防止蛆蠅飛入室內產卵。 農藥中毒 農藥有很多種類,一般都會對蠶體機能有嚴重影響。常見農藥有【磷類】,如敵敵畏、敵百蟲、樂果等;【氮類】,即沙蟲毒素,如殺蟲雙、殺蟲單等;【菊酯類】,如各類家用殺蟲劑、液體蚊香等,一般均含有微量菊酯類物質;【煙堿類】,如香煙等。 除此之外,家中常見的蚊香、香煙、香水等物質,都有可能造成家蠶中毒,化工區附近的桑葉表面也可能覆蓋有毒物質。中毒后存活的蠶,可能會對后代體質產生不良影響。 病癥:一般家蠶食下農藥污染桑或直接接觸農藥后,輕者拒不食桑,胸部略微膨脹,口吐浮絲;重者突然停食,四處亂爬,吐液,痙攣或麻|痹,迅速大量死亡。可根據中毒蠶癥狀與農藥類別關系進行診斷,對于玩家來說往往難以識別區分,因此吧主只給出典型的中毒病癥,具體不再贅述。 預防:家中養蠶,如自采桑葉,必須用少量家蠶進行試吃,以盡可能保全大部隊不受侵擾。使用香水、蚊香等物品時,盡量遠離家蠶房間。 依據農藥殘存的多少,試毒時間從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有時需耐心等待。值得一提的是,【帶有農藥的葉子,無論如何清洗,均會使家蠶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