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病的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5-29 09:42 養蠶過程中最怕的就是蠶病。凡是養過蠶或發過病的蠶室或上過簇的簇室里,不但蠶具、簇具上,而且地面、墻壁、門窗、屋頂、蜘蛛網、灰塵等各種東西上,到處都潛藏著病原體~病毒、細菌等;洗過蠶匾、蠶架的死水塘里,都有大量的病原菌存在,甚至環境中都有大量病原存在。 由于誘發蠶病的原因不同,其癥狀表現也不相同,防治方法也不一樣。為提高防效,降低蠶病損失,現就本市蠶區常見蠶病癥狀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一、病毒病 1、血液型膿病(俗稱膿蠶、拖白水、水白肚又俗稱爬蠶、奶奶蠶) 家蠶血液型膿病的病蠶呈高節、腫脹等癥狀(左圖),體液變成牛奶狀膿汁(右上圖);用600倍顯微鏡觀察膿汁可看到六角型的多角體(右下圖) 病原體: 家蠶血液型膿病,是家蠶核型多角體病的俗稱,是由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縮寫Bm NPV,有時簡寫NPV)引起的。該病毒屬桿狀病毒科、桿狀病毒屬,病毒粒子桿狀,大小330nm×80nm,含有雙鏈DNA基因,該病毒只感染節肢動物,但主要寄主是家蠶等蛾類、蝶類昆蟲。游離的病毒粒子是極其微小,普通光學顯微鏡是看不到的。通常病毒粒子被包埋于由多角體蛋白質組成的包含體(Inclusion Bodies)中, 包含體的外側還有多角體囊膜。一粒多角體含有大量的病毒粒子,多角體大小2~6μm,平均3.2μm,在400倍~600倍的光學顯微鏡下易觀察到,多為六角形(實為十八面體),淡綠色,偶也見到四方、三角或不正形的多角體。 多角體不溶于水及有機溶劑,多角體液如同乳液一般。多角體對濃酸不穩定。弱堿可使多角體溶解,放出NPV病毒粒子;強堿不僅使多角體溶解,而且可使病毒粒子失活。裸露的、游離的NPV病毒,對環境抵抗性較弱,在37.5℃下1天就失活了;而多角體在環境中非常穩定,能對病毒粒子起到保護作用,免受陽光中紫外線的殺傷;在室溫下,多角體致病力可保持2~3 年以上;4℃下,其致病力可達20年之久。 發病主要原因。由于清毒不徹底有病毒存在、桑葉偏嫩含水率高、養蠶環境高溫多濕、蒸熱和眠起處理不提青造成健康蠶與病蠶混養相互傳染。病源體經食下傳染,創傷傳染及野外昆蟲的互相傳染而引起蠶兒發病。從感染到病菌到發病約經過5—7天時間,小蠶期發病較快,大蠶期發病較慢, 主要癥狀:發育階段不同,外觀癥狀頗有差異,但發病后期,均表現典型癥狀。不同發育階段的癥狀,根據其特征,稱為不眠蠶、起縮蠶、高節蠶、膿蠶、黑斑蠶,顧名思義,即可知道其具體癥狀。蠶體腫脹發亮,體色乳白,腹部、腹側基部和氣門周圍更為明顯。嚴重時,表現不安,常在蠶座邊上爬行,皮膚破裂,流出白色濃汁,在爬過的地方留下膿汁的印痕,死后尸體潰爛發黑。 不眠蠶:各齡眼前發病的蠶,皮膚緊張發亮,不晚蠶葉,在蠶座中狂躁爬行不能入眠,最后皮膚破裂流膿而死。 高節蠶:在四、五齡盛食期前后發病的蠶兒、環節間膜高起,形狀竹節。 起縮蠶:5齡餉食后不久發病的蠶兒,皮膚松弛,起節間膜后疊折成環狀,體軀縮小,逐漸停食,多成環縮蠶。 膿蠶:5齡盛食期到催熟期發病,全身腫脹,體色乳白。 傳播途徑:食下和創傷傳染。1~5齡蠶均能發生,多發生于三齡眠前,爆發于五齡中后期。 膿病防治方法措施: (一)徹底消毒,消滅傳染來源 1、養蠶前必須全面清潔和徹底消毒養蠶室、貯葉室、上蔟室及蠶架、自動上蔟架、蠶框、竹箕、蠶臺墊層、采葉籮、蓋(墊)桑葉的薄膜、蓋(墊)小蠶的薄膜、切葉板、切葉刀、蠶網、蠶筷、蔟具、繭籮、繭袋、室內拖鞋等所有用具。 2、養蠶室的周圍及受到蠶糞、死蠶、爛繭污染的場所(包括生活場所)也要定期消毒。 3、清潔和消毒方法 (1)清掃清洗 清理養蠶場地、用具殘留的蠶沙、死蠶、爛繭及垃圾,運到遠離桑園、蠶室的蠶糞池(坑、房)堆漚,或集中燒毀;全面打掃上述場所地面、墻壁、墻角,能沖洗的還應用清水沖洗干凈;上述全部用具均應全面洗刷干凈。特別要注意括除蠶具粘附的尸體、膿汁殘余和斑跡。 (2)應用有效消毒藥物和消毒方法 ①漂白粉液消毒 漂白粉是最常用的消毒藥物,對家蠶的各種病原物均有較強的殺滅效果。市售的漂白粉含有效氯25%~32%(一般按25%計)。使用濃度為含有效氯1%,即1公斤漂白粉加水25公斤。噴灑消毒,需濕潤半小時以上;小件用具可用漂白粉液浸漬消毒,但竹木用具浸濕后應馬上撈起,接著浸第二池用具,避免每次浸漬時間過長、漂白竹木而損耗藥效,影響后面浸漬消毒的效果。 ②石灰水消毒 石灰水對血液性膿病、中腸型膿病、濃核病的病毒粒子和多角體具有強列的殺滅作用。使用濃度為2~5%,即新鮮石灰2~5公斤加水100公斤。噴灑消毒和浸漬消毒均可。需保持濕潤半小時以上。也可用6%~10%的石灰漿噴刷墻壁、地板,達到殺滅、封閉、固定病原物目的。 ③消特靈液消毒 消特靈即漂白粉精,對家蠶的各種病原物均有較強的殺滅效果。原粉含有效氯60%~64%(一般按60%計算)。使用濃度為含有效氯0.5%~1%,即0.5公斤漂白粉精加水30~50公斤。使用方法同漂白粉。 ④用福爾馬林和強氯精消毒要加新鮮石灰。用2%福爾馬林液消毒,必須加入2%的新鮮石灰才能殺滅血液性膿病、中腸型膿病的多角體病毒,具體配制為1公斤福爾馬林原液加水17~18公斤,再加0.4公斤的新鮮石灰。用強氯精液消毒也應加石灰,具體為含有效氯85%的強氯精0.1公斤加水20公斤,再加新鮮石灰0.4~0.6公斤。須用新鮮石灰。陳舊石灰粉及建筑用的石灰粉消毒效果差。 ⑤蔟具消毒方法 竹花蔟、塑料折蔟、木制方格蔟采繭后,清除浮絲、死蠶尸體及其殘留,用上述消毒液噴灑消毒或浸漬消毒。 紙板方格蔟,清除浮絲后,打開放在太陽下暴曬1天,然后再集中在一起,用2%甲醛溶液或含有效氯1%的強氯精噴灑,馬上用塑料薄膜覆蓋蔟片密閉4小時,再打開暴曬1天。也可將曬干的方格蔟片擱掛于密閉的室內用強氯精熏煙消毒劑熏煙消毒,每立方米用5克熏煙劑,點燃后明火發煙,閉門至次日取出。經過消毒的蔟具可放置在用具間備用。 (3)講究消毒質量、力求全面徹底 要求按照“消—洗—消”方式進行消毒,即養蠶結束后先對房屋、場地、用具消毒一次,防止病原物擴散污染,再進行全面的清洗,清除污物,然后在養蠶前再全面消毒一次,達到消毒全面徹底。 (4)合理安排養蠶批次,防止連續傳染發病 養蠶批次不能過密,批與批之間要有足夠的間隔時間,用來房屋場所和用具使用后的清洗消毒,避免蠶病傳染給下一批。 (二)加強環境衛生,及時清除和隔離病死蠶,減少蠶病傳播機會 1、配備專門的蠶室和用具,大蠶用具與小蠶用具嚴格分開使用,避免小蠶與大蠶同室混養;養蠶室及附近不能放置花蔟、方格蔟、繭袋、繭籮、蠶糞籮(箕)等帶有大量病菌的用具物品,這些用具物品更不能接觸蠶體蠶座、接觸桑葉。 2、勤除蠶沙,搬運到蠶沙池(坑)堆放,遠離蠶室和桑園;病蠶、死蠶應焚燒或深埋,防止病原到處污染。 3、養成入蠶室換鞋洗手的好習慣,避免從室外帶進病原物污染蠶座、桑葉。 4、保證桑葉潔凈。桑園不能直接施用蠶糞作肥料污染桑園;用經過消毒的采葉籮、車輛來裝葉、運葉;用經過嚴格消毒的貯葉室、薄膜存放桑葉,保持桑葉潔凈;注意桑園治蟲,防止桑蟲傳病給桑蠶。 5、及時拾除病蠶、死蠶;眠期進行提青分批,徹底淘汰遲眠蠶、不眠蠶,或遲眠蠶隔離飼養。 6、各齡眠期及起蠶、大蠶每天或隔天撒新鮮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蠶座有病蠶膿汁,應及時撒石灰消毒和覆蓋。 (三)增強蠶的體質,消除誘發蠶病的因素 精心飼養,良桑飽食,給與適宜的溫濕度,防止高溫、燜熱誘發病毒病;防止蠶體創傷感染膿病。 (四)做好小蠶共育的消毒防病,保證商品小蠶質量。 小蠶共育戶要樹立質量第一,用戶至上的觀念,全面貫徹消毒防病制度,切實做好小蠶共育防病工作,使共育的商品小蠶達到無病死蠶、發育整齊、頭數足等質量要求。養蠶戶在購買商品小蠶時,要認真檢查質量,如發現有病死蠶,可視為質量不合格產品(商品小蠶),可拒絕購買飼養。確保購買到無病的商品小蠶,才能獲得養蠶的穩產高產。 五)含核型多角體病毒的生物農藥已在茶葉、蔬菜等農作物推廣使用,桑葉受核型多角體病毒生物農藥污染會引起養蠶膿病的暴發,必須引起重視,避免桑園及附近作物使用核型多角體病毒生物農藥使桑葉受病毒污染。 (六) 如發生了蠶病,應拈除病蠶,投入消毒缸統一處理。用防僵粉或鮮石灰粉每天早上、晚上進行蠶體蠶座消毒;腸道病毒還可添食500—1000單位/ml的氯毒素,以殺滅消化道內細菌,減輕病毒病的危害;發病后不要喂水葉。 2、中腸型膿病(俗稱干白肚、亮蠶) 主要癥狀:空頭、下痢起縮、尖頭、臨死吐液。小蠶染病發育受阻,大小不一,食欲減退,身體軟弱,繼而胸部空虛,腹瀉,陸續死亡。大蠶染病,食欲不旺,爬到蠶座四周,呆伏不動。胸部空虛,排出白綠混雜便,臨死時伴有吐液,在尸體周圍有污液的痕跡。本病的外部癥狀與軟化病及細菌性胃腸病有極為相似之處,但解剖其中腸,可見乳白色隆起,并可檢出大量的多角體。這是診斷本病的重要標志。 傳播途徑:食下傳染。病情慢,病程長,帶病期可維持1~2個齡期才死亡。 3、病毒性軟化病 主要癥狀:外觀癥狀與中腸型膿病相似。但本病蠶的胸部空虛特別明顯,俗稱“空頭”。排糞稀薄或呈褐色污水樣,死前吐出胃液,死后尸體軟化,解剖中腸無白色糞水,鏡檢亦無多角體。空頭、起縮、下痢,群體發育不齊,齡期延長。傳播途徑:食下傳染。多在夏秋蠶五齡期時發生或流行。 防治方法:(1)適當減少養蠶次數,切斷垂直傳播途徑(即從上個蠶期傳到下個蠶期)。(2)嚴格消毒,殺滅病原(蠶前消毒嚴,蠶中消毒勤,蠶后消毒及時)。(3)嚴格分批提青,隔離和淘汰弱小蠶,防止蠶座混育感染。(4)加強飼育管理,增強蠶兒體質。(5)做好桑園害蟲的防治,防止交叉感染。(6)選擇抗病藥劑添食,增強蠶兒體質。 二、細菌病 1、細菌性敗血病 由敗血病細菌侵入蠶、蛹、蛾血液中寄生、繁殖引起的疾病稱敗血病,細菌由傷口直接侵入引起的稱原發性敗血病。細菌在消化道內繁殖,然后再侵入血液內寄生引起的敗血病稱繼發性敗血病。因高溫多濕環境利于細菌繁殖,故夏秋季是敗血病的高發季。敗血病為急性病,一般從感染到死亡經過10—24小時,常見的細菌性敗血病有【黑胸敗血病、靈菌敗血病、青頭敗血病】三類 【黑胸敗血病】死后在胸部背面或1-3腹節出現墨綠色尸斑,隨后擴展至前半身。尸體液化呈黑褐色。 【靈菌敗血病】蠶死后幾小時全身出現褐色小斑點,隨時間延長斑點增多增大,體色變暗,緩慢組織液化后變成嫣紅色。 【青頭敗血病】則因發病時期不同而有差異。5齡中后期死后不久,背胸出現綠色透明的塊狀尸斑,尸斑下可見氣泡,俗稱泡泡蠶,組織腐敗后呈土灰色。 敗血病蠶尸體最終都會液化,僅剩外皮,流出臭液。發病速度與溫度有關。 蛹期敗血癥有兩種:一種是急性敗血癥,蛹體迅速變黑,液化扁癟,不能拾起,流出黑色或紅色惡臭液體;一種為慢性敗血癥,發病緩慢,死后亦不迅速腐敗。蛾期敗血癥鱗毛污穢,活動力極差,腹部先腫后癟,多數在交尾或產卵時死亡,腹內組織液化,僅剩頭、胸等幾丁質部分。敗血病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細菌入侵蠶體后,僅在血液中反之,死亡前不入侵其他組織,死亡后才入侵其他組織,進而解體液化。 主要癥狀:停止食桑,體軀挺直,行動呆滯或靜伏于蠶座,胸部膨大,腹部各環節收縮,吐腸液,排軟糞。腐敗發臭,流出污液。蠶體皺縮瘦小,蠶體前半部消化管有桑葉。 防治方法:(1)消滅病原,減少傳染機會,注意養蠶衛生,保持環境,用具的清潔搞好桑葉采、運、貯工作。(2)操作仔細,防止創傷,減少傷口傳染。(3)添食抗菌素,為預防敗血病的發生,可用濃度為每毫升500單位的氯霉素藥液1千克,噴桑葉8公斤給蠶添食;蠶發病后用每毫升1000單位的氯霉素液添食,第一天每隔8小時一次,連用3次,以后每天1—2次可控制該病蔓延。各齡起蠶餉食的時候,連續添食2次。五齡第3天以及見熟之前,各添食一次。 2猝倒病,又稱細菌性中毒癥,因家蠶食下細菌毒素而引起的中毒性蠶病,分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主要是通過食下傳染而引起發蠶發病,分急性和慢性兩種,食下大量病菌時,就急性發作,感染后半小時停止食葉,前半身僵直,胸部、尾部萎縮空虛,輕度感染時發病較慢,經2—3天陸續死亡。 3、細菌性胃腸病 主要癥狀:起縮、空頭、下痢。傳播途徑:食下傳染。各季均有發生,尤其在夏秋季氣候不良和桑葉發酵時嚴重。防治方法:(1)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體質,在喂食桑葉之前,使用0.3%有效氯的漂白粉液噴灑后,再進行喂食。(2)良桑飽食,通風排濕,避免桑葉濕貯。(3)添食抗菌素,使用醫用鹽酸環丙沙星片(每g兌水1kg浸漬桑葉)。 三、真菌病 1、白僵病主要癥狀:初死時蠶體伸展,頭胸部突出,稍吐液。體色灰白。手觸軟而有彈性,有時可見淡黑色油漬狀針尖大小的病斑或1~2個圓形大病斑。尸體逐漸變硬,有時呈桃紅色,最后變成白色。 傳染途徑:主要接觸傳染,其次是創傷傳染。僵病的分生孢子(白毛毛)通過風吹、桑葉等外界帶入,落在蠶體上后經l0-l2小時鉆入蠶體內,吸取蠶體的營養和水份來維持生命,經一天后又鉆出蠶體生成菌絲和分生孢子,通過分生孢子再傳染給健康蠶。各季均有發生,尤以適溫多濕環境為重。 真菌病防治方法: 輕度發病時防治:在對蟻蠶、起蠶、進行常規蠶體蠶座消毒以外,五齡期堅持一天一次的蠶體蠶座消毒,眠中多撒焦糠石灰,保持蠶座干燥。 嚴重發病時防治:在對蟻蠶、起蠶、熟蠶進行常規蠶體蠶座消毒以外,五齡期還要堅持一天二次的蠶體蠶座消毒,眠中壓物由石灰改為防僵粉。 僵病防治特效藥劑有:“滅僵靈”防僵粉、“優氯凈”防僵粉、抗菌劑“402”,也可用“熏消凈”進行熏蒸消毒,大蠶期也可用“消特靈”200倍液體噴消毒。 2、黃僵病、曲霉病主要癥狀:黃僵病初期無癥狀,漸顯黑褐色或褐色的不規則小病斑,瀕死時有吐液拉稀糞現象,剛死蠶尸體胸部向前伸出,肌肉松弛,繼而尸體硬化,體色由后向前變為粉紅色。曲霉病多發生在小蠶期,特別是蟻蠶及一齡蠶最易感染,先逐漸停止食桑,體色加深變黑,體壁緊張,伏于蠶沙下不動,死亡快,易誤認為中毒,有自愈癥狀。傳染途徑與防止方法同白僵病。 四、節肢動物病 1、診斷蠅蛆病主要癥狀:蠶體被寄生后出現黑斑,黑斑上有淡黃色卵圓形卵殼,如卵殼脫掉可見一孔。蛆寄生部位出現馬蹄形黑色大病斑,導致有病斑的環節腫脹甚至向一側扭曲。眠蠶受害不能脫皮,死后全身黑褐色,潮濕。有的熟蠶受害呈紫色。撕開以上蠶兒體壁可見蠶體內有蛆蠕動則可確診。上蔟時蠶被寄生還有吐絲結繭,但常是薄皮繭、死籠繭或蛆孔繭,繭質低劣。 防治方法: (1)搞好環境衛生,減少蠅化蛹的場所。蠶房裝防蠅設備,防蠅進入室內。 2、虱螨病在產棉區發生較多,本市偶有發生。 3、蟄傷癥多為桑園害蟲蟄傷,近年來少數養蠶區出現螞蟻蟄傷,可用“滅蟻凈”防治。 五、中毒癥 一、診斷農藥中毒癥狀:突然停止食桑,吐液、翻滾、扭曲,不食不動,蠶體柔軟,胸部透明。具體因中毒藥物不同,癥狀表現也不盡相似。觸殺型類農藥中毒癥狀:尾急性、胸部昂起,吐水,呈S狀顫抖,內吸型農藥中毒癥狀:蠶兒中毒后不吐水不顫抖,胸部膨大,死后呈一字形,尸體軟綿。詳情如下: 1、有機磷農藥中毒 有機磷類農藥種類很多,下以敵百蟲為例。發現蠶突然停止食桑,向四周亂爬,胸部膨大,痙攣、吐液、排不正形軟糞或紅褐色污液,有的有脫肛現象。瀕死時腹部腳抽搐,前半身腫大,后幾個環節收縮。麻痹死亡后尸體縮短,可診斷為敵百蟲類藥物中毒。敵敵畏中毒癥狀與敵百蟲相似,有擊倒作用。 2、有機氮農藥中毒 (1) 殺蟲脒中毒 發現蠶兒拒食、興奮,不停地亂爬、散座、吐浮絲等。全身肌肉不斷抽搐,行動極不協調,可診斷為殺蟲脒中毒。中毒輕者隔毒后可結繭,重者慢慢死去。 (2) 殺蟲雙中毒 蠶兒突然停止食桑,靜伏座內,體軀伸直,體色正常,不吐胃液。手觸蠶體極軟,排糞正常,脈博跳動緩慢,可診斷為殺蟲雙中毒。一次性中毒輕者有的可復蘇,重者幾天后死去。 (3) 擬除蟲菊脂中毒 發現蠶有拒食現象,頭胸緊縮并左右擺動。稍后,胸部膨大、亂爬、吐大量胃液,繼而出現痙攣、翻滾,蠶體扭曲死亡。尸體頭部伸出,體軀彎曲成S形或O字形,可診斷為擬除蟲菊脂中毒。 (4) 植物性殺蟲劑中毒 以煙草中毒為例。 發現蠶突然停止食桑,頭胸昂舉不動,第一胸節收縮,胸部膨大。吐珠狀胃液掛于頭部。稍后,頭胸下垂觸及座紙,并吐大量胃液污染蠶座,可診斷為煙草中毒。重者麻痹死亡,尸體縮短、彎曲,輕者能自然復蘇。 微量農藥中毒蠶食桑差,發育不齊,體弱,后期易發生病毒病死亡,有的上族后不結繭。 防治方法:(1)防止農藥污染桑葉、蠶室、蠶具;(2)掌握桑園用藥的殘效期;(3)對懷疑污染了農藥的桑葉,先采少量葉喂蠶,證明無毒后方可大量采葉養蠶;(4)及時處理中毒蠶:敞開門窗,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多撒隔沙材料,以隔離毒物;大蠶用冷水浸洗(不超過5分鐘),放到陰涼通風處,喂以新葉;查明毒源,避免蠶兒繼續中毒;有機磷(敵敵畏、蘇化203、久效磷、甲安磷等)農藥中毒蠶,可用解磷啶、硫酸阿托品等水溶液噴體或淘洗蠶兒;有機氮(殺蟲雙、殺蟲脒、巴丹等)農藥中毒蠶中毒輕者可用鹽酸腎上腺素添食解毒;植物性殺蟲劑(菊酯類)中毒蠶可用蠶用解毒靈體噴或添食解毒。(5)對輕中毒蠶和復蘇蠶應加強營養,給與適熟偏嫩葉,采取少量多回育。還可添食少量糖液。 2、煤氣中毒多發生在廠礦附近,要注意桑葉葉面消毒。 六、微粒子病 蠶兒食桑少,發育遲緩且顯著不齊,舉動不活潑。小蠶期常發生“細蠶”,“縮蠶”;大蠶期多發生半蛻或不蛻皮蠶、封口蠶、起縮蠶、斑點蠶,死后尸體不腐爛,可疑診為本病,通過顯微鏡鏡檢才能確診。 二、防治 1、加強各種檢查,生產無毒蠶種。在原蠶生產中必須經嚴格的母蛾檢查,蠶卵和蟻蠶的補正檢查及飼育期中的各種預知檢查,并根據有關規定嚴格淘汰。還應加強種場及原蠶隊的蠶室、蠶具、環境、桑葉檢查,生產無毒蠶種。 2、徹底消毒,殺滅病原。蠶前、蠶后必須用含有效氯1~1.5%的漂白粉或含甲醛2—3%的福爾馬林液對蠶室、蠶具及環境、附屬室徹底消毒。蠶期中還應加強蠶室、蠶具及蠶體蠶座消毒。正確處理蠶沙。 3、分區飼育,并經常隔離、淘汰病弱蠶,并正確處理。 4、加強飼養管理,認真貫徹技術操作規程,防蠶室、蠶具及飼養品、桑葉帶病原。注意蠶期衛生,使蠶健康成長。 5、加強桑園的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以免野外昆蟲的微粒子原蟲傳染給家蠶。 第七節 蠶病的綜合防治 蠶病的發生和蔓延與蠶兒的體質、病原及環境條件三者有密切的關系。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缺一不可。蠶病的發生必須要有病原存在,要通過一定的途徑進入蠶體。病原進入蠶體后能否使蠶發病、病的程度如何,又與蠶體本身的生理條件和環境條件有密切關系。所以,在生產中想以單一的防病措施來達到防病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實踐證明,要想獲得蠶繭的優質高產就應根據各類蠶病發生規律,各地具體情況、不同季節,針對發病的關鍵,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蠶病防治方針,把各項防病方法和養蠶技術結合起來,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嚴格消毒,殺滅病原 養蠶生產中危害最重的是傳染性蠶病,而它的發生又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危害蠶的病原微生物種類多,在自然界分布廣,如病蠶尸體、吐液、排的糞便中有大量病原,而且自然生存力也較強。它們借助自然力(風、雨、空氣),人、畜移動等立體擴散,污染蠶室、蠶具和環境。為了養蠶安全,就必須進行徹底消毒、殺滅病原。 1、蠶前徹底消毒 養蠶前對蠶室、蠶具進行全面打掃、洗刷,使附著的病原數量減少,并使之暴露出來。然后根據不同情況(病原、蠶室條件、消毒范圍等),用不同藥物對蠶室、蠶具及環境進行徹底消毒。化學藥物消毒要求配制濃度準、數量足,保證藥物所要求的條件,才能達到好的消毒效果。 2、蠶期中堅持消毒 蠶前消毒不是一勞永逸,隨蠶期延長病原不斷增加,蠶期應堅持繼續消毒。 (1) 消除蠶座內感染 蠶兒是群體,傳染性蠶病的座內感染很嚴重,所以蠶期中應經常拈除病弱蠶,丟入消毒缸內統一處理,并用防僵粉每天進行蠶體、蠶座消毒。 (2) 堅持防病衛生制度 蠶期應堅持踏灰入室、洗手給桑,蠶室地面經常消毒,蠶箔,蠶網常洗曬,養蠶用具專用等。 (3) 合理處理蠶沙 蠶沙中含有大量病原,除沙時不能倒在室內地面或亂攤曬,應運到一定地方腐熟后再用,以免病原擴散。 (4) 殺滅桑園害蟲,防病原交叉感染。 3、養蠶后應立即消毒 從養蠶前后病原增長情況看,采繭后病原最多,既新鮮又集中,是殺滅的好機會。蠶室、蠶具清掃后就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消毒,然后再清洗、曬干再消一次。 二、加強飼養管理,增強蠶兒體質 蠶兒生理狀態與蠶病的發生有密切關系。蠶體抗力一方面受遺傳基因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受飼育條件影響。在農村大面積生產中,除蠶品種外,改善飼養條件、加強管理,增強蠶兒體質提高抗病力,是預防蠶病的重要環節。 1、各地應根據當地條件,合理布局,不能前、后批蠶重疊套養,這不利于徹底消毒。 2、選用適應當地條件的抗逆、抗病力強的蠶品種,為蠶繭豐收打下好的基礎。 3、調節好蠶期各階段氣象環境。蠶種運輸、催青、飼育中均按技術要求的目的溫、濕度進行保護。不接觸不良氣體。 4、良桑飽食。桑葉是蠶的**的飼料,要求精選良桑,小蠶吃好,大蠶吃飽。做到飽食就眠、適時餉食,使蠶生長發育良好,增強抗病能力。 三、發現病蠶正確診斷,控制蔓延 在整個蠶期中應加強觀察,發現病蠶應根據不同病征、病變進行診斷,并針對不同病類采取相應措施,盡早控制蔓延和減輕危害。 (一)發病后的措施 1、隔離蠶室、蠶具,進行再消毒,避免病原擴散。 2、拈除病蠶丟入消毒缸統一處理。每天早、晚用漂白粉防僵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直至不發病為止。 3根據疾病的種類,選用一定藥物添食。 4、精選良葉,鮮桑飽食,增強蠶體質,提高抗病力。 5、堅持防病衛生制度,妥善處理好蠶沙。 (二)非傳染病應急措施 1、立即隔離毒源或蟲源,更換蠶室及蠶箔。立即除沙。 2、根據不同病類進行解毒或殺蟲。 3、降溫排濕,良桑飽食,增強抗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