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蠶技術規程-江西省地方標準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2-09 18:09 本標準由永新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 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 永新縣蠶桑管理辦公室, 永新縣質量技術監督局。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 湯禾章、 王小輝、 葉武光、 杜賢明、 肖建明、 張飛生、 符昌紅、 劉金龍、 尹建光、 朱林賢、 顏海生、 眭保林、 馬曉強、 尹芳芳 。 養蠶技術規程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桑蠶飼養過程蠶室蠶具及附屬設施、 桑蠶種出庫、 催青、 運輸、 桑蠶飼養、 小蠶共育、省力化養蠶、 大棚養蠶以及優良蔟具使用等技術。本標準適用于桑蠶絲繭飼養、 桑種生產和經營、 小蠶規模飼養和大蠶規?;曫B、 桑蠶上蔟結繭以及蠶桑飼養過程消毒防病。 2 術語及定義 2. 1 催青 是指把經過越冬解除滯育的蠶卵(蠶種) , 或經過浸酸處理而活化的蠶卵, 保護在合適的溫度、 濕度、 光線、 空氣等條件下, 使胚胎能較好順利地發育, 直至孵化的過程。 2. 2 起點胚子 蠶種可以開始催青的胚胎, 指丙 2 胚胎。 2. 3 催青積溫 催青積算溫度的簡稱。 即自催青開始以丙 2 胚胎階段為起點至蠶種孵化為止的時間內, 以胚胎每日感受的平均溫度減去10℃后逐日累計的溫度總和。 即: 催青積溫(℃) =∑(目的感受溫度-10) 2. 4 蟻蠶 剛從蠶卵孵化的小蠶, 稱為蟻蠶。 2. 5 實用孵化率 催青蠶種孵化蟻蠶頭數占調查樣品良卵數的百分比為孵化率。 自孵化開始至結束逐日孵化的蟻蠶中, **2日孵化蟻蠶的總數占調查樣品良卵數的百分比, 稱實用孵化率。 2. 6 小蠶共育 把一定批量的小蠶集中在飼養條件和技術條件好、養蠶設備完善的單位或專業戶中飼養, 從補催青、收蟻直至飼養到3齡或4齡起蠶第二次喂葉后, 分發給各養蠶戶飼養的一種分段養蠶方法。 2. 7 省力化養蠶技術 由小蠶飼育箱、 大蠶簡易活動蠶臺和大棚養蠶等技術組成的新的養蠶形式, 配合使用或單獨使用都有達到省力、 省工、 省投資的效果。 2. 8 小蠶飼育箱 用木條做骨架, 四周用無毒聚乙稀塑料薄膜緊圍而成的專用飼育小蠶的工具。 2. 9 省力活動蠶臺 由自制竹笆做成簡易活動蠶臺和多功能塑料編織布及編制蠶網組成的養蠶工具, 能達到省力高效的 效果。 2. 1 0 大棚 在室外用一定材料建成的用作某種用途的簡易臨時房間。 2. 1 1 鋼管塑料養蠶大棚 以鋼材、 鍍鋅鋼管(水泥骨架) 、 農用塑料薄膜等為主要材料搭建而成, 供養大蠶用的大棚。 2. 1 2 竹木塑料養蠶大棚 以竹木、 農用塑料薄膜等為主要材料搭建而成, 供養大蠶用的大棚。 2. 1 3 蔟具 用來供桑蠶繭絲結繭地用具 2. 1 4 方格蔟 用黃板紙制成規則的長方形小格室, 專用于熟蠶一蠶一孔進行吐絲結繭的用具。 2. 1 5 塑料折蔟 用無毒塑料制成折疊式波浪形粗硬直撐塑料網, 專用于熟蠶吐絲結繭的用具。 2. 1 6 游蠶(游山蠶) 上蔟初期在蔟具上亂爬尋找吐絲結繭場所的不結繭蠶。 2. 1 7 蠶病 家蠶的病害, 有病毒病、 細菌病、 真菌病、 原生動物病和節肢動物病害、 中毒癥等種類。 2. 1 8 蠶藥 養蠶用藥的簡稱, 指獸藥中專門用于蠶室蠶具消毒、 蠶病預防與治療及可以調節蠶生長發育的各類 化學藥品及其制劑。 2. 1 9 消毒藥 用于殺滅環境中附著在蠶體上的病原微生物, 防治疾病發生和傳染的藥物, 包括氯制劑、 甲醛制劑和表面活性劑及其復配制劑等。 2. 20 抗菌藥 能夠抑制或殺滅病原菌的藥物, 包括抗菌素及其制劑。 2. 21 抗寄生蟲藥 能夠殺滅或驅除體內、 體外寄生蟲的化學藥品。 2. 22 激素 用于調節家蠶生長發育的昆蟲激素類似物。 3 蠶室蠶具及附屬設施 3. 1 蠶室、 貯桑室、 蔟室 3. 1 . 1 蠶室 要求地勢高, 干燥, 四周開闊, 環境清潔, 易于調節溫度和通風換氣, 便利消毒和養蠶操作。 南北向, 白壁墻, 六面光, 對流窗。 養 1 張蠶種蠶室面積不<15 ㎡; 地面育每張種需 30-40 ㎡。 3. 1 . 2 貯桑室 應具備低溫、 陰濕、 清潔、 氣流小、 排水好等條件, 面積為蠶室面積 1/3。 3. 1 . 3 上蔟室 面積與蠶室相同, 大蠶室可兼用。 3. 2 附屬設施 3. 2. 1 蠶沙坑 建在遠離桑園和蠶室的地方。 3. 2. 2 簡易消毒池 長 2. 0m×寬 1m×深 0. 8m 的立式水泥池, 根據蠶箔大小可以適當調整規格。 3. 2. 3 簡易蒸氣消毒灶 選口徑 1m 的鐵鍋, 在室外修灶臺, 消毒時鍋內加滿水, 將消毒的蠶具放于鍋上, 用塑料膜從上至下包裹密封, 然后加火燒水, 火開后蒸煮 3h。 3. 3 蠶具與物料 養蠶所需蠶具和物料按表1規定執行 表1 養蠶所需蠶具、 物料標準(1 張種)
4 桑蠶種出庫、 催青、 運輸 4. 1 催青準備 4. 1 . 1 催青環境 催青室應選擇在交通方便、 水電充足、 四周空曠的地方, 周圍無廢氣及有害污染物污染, 環境綠化、潔凈, 空氣清新。 4. 1 . 2 催青室 催青室的大小根據蠶種數量而定。 1間進深8m、 開間4m、 高3. 4m的催青室, 可容納8000-10000張蠶種。 要求能保溫保濕, 受外界氣溫變化影響小, 便于通風換氣和采光, 便于消毒。 前后開窗, 并有內走廊。 4. 1 . 3 附屬用房 催青室應設置溫濕度控制室, 蠶種解剖室、 配備催青用具與物品儲藏室等。 催青用具及主要物品見表2。 表2 催青用具及主要物品(5000 張蠶種) 一覽表
4. 1 . 4 催青消毒 消毒前先對催青室和周圍環境進行打掃后, 對室內外及可消毒的催青用具都應按下列方法進行全面消毒。 消毒必須在催青前10日完。 在催青前通過升溫開窗, 充分排除消毒殘藥氣味和異味。 4. 1 . 4. 1 物理消毒 適用于部分催青用具可采用日光曝曬、 紫外線、 蒸汽消毒。 4. 1 . 4. 2 化學消毒 常用的消毒藥劑主要用含氯制劑、 甲醛制劑、 含硫制劑等。 常用的方法有噴霧消毒、 浸漬消毒和熏煙消毒等。 適用于催青室及部分催青用具的消毒, 應嚴格按照DB61/T388. 8-2007標準規定執行。 4. 2 蠶種出庫 春期蠶種出庫日期, 以本地中晚熟桑品種桑芽發育開放4-5葉為催青適期, 同時結合當地歷年出庫日期和當年春蠶期氣象趨勢預報等綜合因素確定, 一般在4月 上中旬。 夏秋期蠶種出庫日期根據養蠶布局的總體安排, 同時兼顧蠶作安全及氣象情況等因素確定, 一般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 出庫時要求根據各蠶品種發育速度、 所需積溫及發種時期, 安排好每批蠶種的出庫時間與數量以及催青溫濕度與催青日數。 供種單位對春用種和夏用復式冷藏種在開始發種前, 必須待試驗催青后進行。 實用孵化率不合格的批次不得出場。 秋用種在每批蠶種浸酸裝盒后, 應留足5g以上的樣卵, 合理保護, 調查實用孵化率,如果達不到合格標準, 應及時通知領種單位, 按比例補足蠶種。 春用種和夏用復式冷藏種出庫, 須經17℃(63℉) 的中間溫度保護一天。 4. 3 領種準備 領種單位按照“量桑養蠶, 葉種平衡” 的原則和氣候及桑葉生長狀況, 確定蠶種出庫日期和數量,提前3d通知供種單位。 領種前必須準備好催青室和蠶具。 蠶種運輸需用的包裝箱、 器具由供種單位按不同包裝數量統一制作, 嚴格消毒。 領種單位必須提前做好運輸途中防曬、 防雨用的黑布和塑料薄膜, 并嚴格消毒。 領種時要求在蠶種冷庫點清出庫蠶品種、 批次及數量。 4. 4 蠶種運輸 4. 4. 1 領運蠶種必須派專人專車領運, 并提前嚴格消毒。 4. 4. 2 春種在出外庫保護一天后可以白天運輸, 防止 20℃(68℉) 以上的溫度, 秋種在蠶種浸酸后第4d 內早、 晚或夜間運輸, 避免反轉期前后運送。 4. 4. 3 蠶種在運輸途中, 應通風換氣, 防熱、 防悶, 不得用塑料薄膜緊密包扎, 以防蒸熱發生死卵。 4. 4. 4 蠶種包裝用通氣的竹木筐或紙箱, 散卵盒平放。 平附蠶種包裝必須插在線架內, 最少可折成筒狀豎立放入竹筐內。 4. 4. 5 蠶種在運輸、 催青保護和發種過程中, 應防曬、 雨淋、 受悶、 受壓、 摩擦振動, 不得接觸有強烈氣味的物品和化肥、 農藥、 油類等。 4. 5 蠶種催青 4. 5. 1 催青日數的確定 根據蠶品種催青所需積溫的不同, 在9-11 d的范圍內確定, 并根據確定的日數調節每日催青溫度(現行蠶品種的積溫為: 薪杭×白、 青松×皓月 140-150℃) 。兩廣二號 4. 5. 2 蠶種到達催青室的處理 對將要催青的所有蠶種, 以制種批為單位取蠶種卵樣品進行解剖, 掌握胚胎發育過程, 以確定催青所用的溫度。 然后將蠶種插進催青框(或蠶箔) , 插好后放在催青架上, 每只催青架上都應標明制種場名、制種期、 品種名稱及批次或標上代號。 4. 5. 3 溫濕度調節 根據當日胚胎發育情況, 參照表3將溫濕度調至目的溫濕度, 在上午10時前調節好。 4. 5. 3. 1 重點胚胎溫度調節 4. 5. 3. 1 . 1 起點胚胎 春期蠶種出庫往往有以丙 2 為中心的多個不同發育程度的胚胎, 先在冷庫用15℃的溫度使胚胎發育慢的蠶種達到丙 2 胚胎后再領取蠶種。 蠶種到達催青室后根據胚胎的發育情況逐步把溫度升至20℃。 4. 5. 3. 1 . 2 戊 3 胚胎 有95%以上的蠶種發育達到戊 3 胚胎時, 將溫度升至25℃。 4. 5. 4 空氣調節 4. 5. 4. 1 換氣時間 催青換氣應在室內處溫差較小時進行, 每日上、 下午各換氣1次, 每次換氣時間為10-15min。 換氣時間的長短和次數, 根據室內外溫差的大小靈活掌握。 4. 5. 4. 2 換氣方法 室內外溫差小時, 采用直接換氣, 打開所有門窗換氣, 在室內外溫差時時, 采用間接換氣法, 先在走廊換好氣, 再進行室內換氣, 或在換氣前先高室內溫度, 然后再打開門窗換氣, 并適當縮短每次換氣時間, 增加換氣次數。 4. 5. 5 光線調節 4. 5. 5. 1 丙 2 至已 3 胚胎光線調節催青室內光線應保持均勻一致。 從丙 2 至戊 3 胚胎為自然光線; 從戊 3 胚胎至已 3 胚胎, 每日感光18h。 4. 5. 5. 2 已 4 胚胎黑暗保護 已 4 胚胎是須進行黑暗保護的開始階段, 當有30%蠶種達到已 4 胚胎到時, 就應保持室內黑暗。 已 4 胚胎也是確定發種時間的重要階段, 已 4 后春用品種約經36h, 秋用品種約經24h, 即可發種。 同時, 已 4 胚胎又是在有光條件下處理催青蠶種的最后階段, 應做好發種的準備工作。 4. 5. 6 搖卵和換拉 4. 5. 6. 1 時間 每日上、 下各搖卵3次, 調換蠶種擺放的位置。 4. 5. 6. 2 方法 從催青架上取下裝有蠶種的催青框(箔) , 輕輕搖動使蠶卵散于同一平面上, 并在盒內分布均勻。搖卵后催青框的擺放位置進行東西、 南北、 上下、 對角輪換。 4. 5. 7 胚胎解剖方法 4. 5. 7. 1 解剖時間和次數 蠶種進入催青室解剖一次; 從丙 2 胚胎到戊 2 胚胎, 每日上午7時前解剖一次; 從戊 3 胚胎已 3 胚胎, 每日上午7時和下午3時各解剖1次。 4. 5. 7. 2 配制解剖液 稱取KOH或NaoH20g溶于100ml水中, 配成20%濃度的解剖液(冷藏浸酸種用15%濃度) 即時浸酸種用15%濃度。 將解剖液加熱煮沸后, 即時將溶液暫時離開熱源, 當解剖液停止發泡時的溫度, 是浸漬蠶種的**溫度。 4. 5. 7. 3 蠶卵浸漬(溶解卵殼) 取一個批次樣品蠶卵30-50粒(平附種連同蠶連紙, 散卵須將蠶卵盛在銅絲網瓢或紗布做成的小兜內) 先在清水中濕潤后再浸入上述溶液中, 并注意不使卵粒浮在液面上, 散卵應將盛卵小瓢時時搖動,使卵粒充分浸入溶液中, 以使卵殼各部分溶解齊一。 以卵色呈豆色為適度(顏色太淡不易脫殼, 顏色過深胚體被溶解而腐蝕) , 變色后的蠶卵立即取出投入清水中充分清洗。 卵取出溶液時, 如卵色尚未達到標準, 可稍等幾秒鐘再投入清水中清洗。解剖液使用幾次后, 由于水分蒸發濃度增大, 應注意補充適當清水, 保持解剖液的使用濃度, 當溶液變為濃茶色時, 更換溶液。 4. 5. 7. 4 漂洗 浸漬后的蠶卵立即放入清水中漂洗凈, 充分漂洗凈卵面殘存的解剖液。 對平附種應將卵從蠶連紙上用吸管吸水沖下, 再充分水洗。 漂洗凈的蠶卵, 須標志出品種和批號, 然后對樣本逐一解剖。 尚未解剖的蠶卵暫留在水中。 4. 5. 7. 5 解剖(脫殼) 將漂洗凈的蠶卵放在盛有清水的二重皿中, 用吸管吸水不斷向卵沖擊, 促使卵殼和胚子分離, 若由于藥液浸漬時間短不易脫殼時, 可用溫水沖擊。 已解剖出的胚胎應隨時吸出移放另一培養皿中, 以免沖擊其它卵粒時損壞胚體。 如果胚體上附有較多的脂肪球胚胎不易脫離卵殼時, 應用60℃左右的熱水繼續對準胚體進行緩力沖擊, 促使脂肪球與胚體分離, 以免影響鏡檢觀察。 4. 5. 7. 6 整理和鏡檢 解剖出的胚子, 用吸管移放到載玻片上, 多余的水分應用細毛筆或藥棉拂去, 并整理好胚體形態,然后放在60-100倍的體視顯微鏡下觀察。 觀察時載玻片上應留有能保持胚胎濕潤的水份, 每批觀察不少于20只完整胚胎。 鏡檢觀察胚胎發育特征按表4規定執行。 4. 6 蠶種發放 4. 6. 1 發種準備 根據用種單位預訂的蠶種數量, 制作好發種清單。 在蠶種遮光保護前, 根據蠶種清單將催青蠶種按要求拆零分裝后分別放置, 同時貼好標記。 4. 6. 2 發種時間 春期有98%以上蠶種達到已 5 胚胎, 夏秋期有95%左右的蠶種到達已 5 胚胎時發種為宜。 路途較近的宜偏遲, 路途較遠的宜偏早; 溫度低時宜偏遲, 溫度高時宜偏早。 4. 6. 3 蠶種發送 用蠶種箱、 竹筐或其他紙箱, 避光包裝發送。 裝運蠶種的工具應清洗干凈, 無異味, 途中要防止雨淋、 日曬和高溫。 4. 7 延遲收蟻 4. 7. 1 延遲收蟻方法 催青開始后, 如遇特殊情況, 必須延遲收蟻時, 可在催青初期或已 5 胚胎, 采取降低催青溫度, 減 慢胚胎發育速度的措施; 或降低蟻蠶保護溫度的方法, 延遲收蟻。 4. 7. 2 催青初期抑制 催青初期至丁 2 胚胎用溫度5℃相對濕度75%(干濕度1. 5℃) 保護, 可抑制胚胎發育15日左右, 或用 12℃保護3日, 可使發種延遲2日。 4. 7. 3 已 2 胚胎低溫保護 如催青蠶種胚胎發育已超過丁 2 階段, 則按原則計劃繼續升溫催青, 待全部胚胎到達已 5 階段并略有 苗蟻時, 用溫度為5℃, 相對濕度75%(干濕差1. 5℃) 保護, 時間不超過7d。 在低溫保護前后, 需經過 5-6h的中間過渡溫度。 4. 7. 4 蟻蠶降低溫度保護 蠶種已孵化, 則可用降低蟻蠶保護溫度的方法延遲收蟻, 蟻蠶保護溫度在15. 5℃, 保護時間不超過 2d; 溫度在10℃, 保護時間不超過3日。 4. 8 資料整理 催青發種結束后, 及時整理好催青全過程的胚胎解剖、 溫濕度記載、 蠶品種、 數量、 批次、 孵化率 調查等全部資料, 以年度為單位建檔保存。 5 蠶桑飼養 5. 1 催青 將已活化的蠶種保護在合理的環境條件下, 促使其胚胎順利發育, 直至按預定的日期孵化。 5. 2 收蟻 把從蠶卵中孵化出來的蟻蠶收集到蠶匾內, 開始飼養的過程。 5. 3 催青及飼養 5. 3. 1 生產條件 5. 3. 1 . 1 蠶室蠶具 按全齡期每10張蠶種計算, 應達到如下生產用房: 稚蠶飼育室30㎡, 壯蠶飼育室400㎡(兼作上蔟室) , 貯桑室30㎡。 同時應配備養蠶數量相適應的各種蠶具、 蔟具及其它蠶用物資。 5. 3. 1 . 2 蠶種準備 根據桑園面積確定飼養量, 一般667㎡成林桑園飼養一代雜交種春蠶1. 5-2張, 夏秋蠶3--3. 5張。 5. 3. 2 催青收蟻 5. 3. 2. 1 催青準備 催青工作, 由指定的蠶種經營機構組織技術人員統一進行。 在催青10d前完成對催青室房屋、 設備檢修和用具的清洗消毒。 5. 3. 2. 2 技術處理 春期蠶卵胚胎發育到轉青95%, 夏秋蠶期蠶卵胚胎發育到轉青80%時, 分發蠶種。 5. 3. 2. 3 補催青 領種前一天, 小蠶共育室升溫補濕。 領種當天蠶室溫度達到24℃, 蠶種攤卵后保護在25-26℃、 相對濕度85%(干濕差1. 5-2℃) , 并保持絕對黑暗。 在第三天清晨感光收蟻。 5. 3. 2. 4 收蟻 收蟻前一天升溫到26-27℃, 相對濕度95 %(干濕差0. 3℃) , 次日早上5時感光, 7時前收蟻結束; 未孵化的蠶卵繼續遮光, 并及時補濕, 第二天清晨感光再收蟻。 收蟻采用紙包法和棉紙吸引法。 5. 3. 3 桑蠶飼養 5. 3. 3. 1 小蠶飼育 小蠶飼養用打孔聚乙烯尼龍薄膜覆蓋飼養, 以十天眠三眠技術措施操作。 5. 3. 3. 2 大蠶飼育 4齡適宜溫度23-24℃, 蠶座面積16㎡/張, 給桑回數每天3-4次 , 去除蠶沙次數起、 眠各1次; 5齡自然溫度飼養, 地蠶育蠶座面積40㎡/張, 給桑回數每天3-4次, 中途2次; 做到開門開窗、 空氣新鮮。 5. 3. 3. 3 用葉標準 全年各期蠶用葉, 葉色: 收蟻當日黃綠色, 1齡嫩綠色, 2齡綠色, 3-5齡深綠色; 含水率: 收蟻當日1齡78-80%, 2齡77-78%, 3齡75-76%, 4齡74-75%, 5齡71-73%; 葉位因桑樹生長期別差異有所不同, 收蟻當日為生長芽**葉上1葉, 1齡**葉, 2齡**葉下1葉。 春蠶3齡用止芯芽葉、 新梢下部葉, 4-5齡全部采摘; 夏蠶3—5齡用疏芽葉、 新條基部4--5片葉或春伐桑葉; 秋蠶除枝條頂部6-8葉外均可采摘喂養。 采摘桑葉的時間宜在上午10時前和下午3時后, 避免在高溫烈日下采葉。 桑葉運輸時要輕裝濕蓋,快裝快運, 裝載工具要潔凈, 嚴防桑葉污染。 5. 3. 3. 4 眠起處理 飽食就眠: 蠶在將眠時, 要適時加眠網并用新鮮葉薄飼; 見眠后10-12 h加網提青、 止桑; 眠座上重撒新鮮生石灰粉。 眠中保護: 眠中溫度要比食桑時降低0. 5—1℃, 濕度前期偏干, 后期偏濕, 避免過分干燥、 蠶座震動、 強風直吹和陽光直射等。 適時餉食: 當蠶全部蛻皮完畢, 且90%以上蠶的頭部顏色呈淡褐色, 頭胸部左右擺動有覓食的舉動時為餉食適時, 給桑前用防病一號消毒藥劑進行蠶體蠶座消毒。 5. 3. 3. 5 蠶病防治 蠶期前消毒按撣、 掃、 洗、 刷、 消(水劑及熏煙) 的次序進行, 經打掃清潔后, 蠶室內無灰塵雜物、 蠶具上無病蠶尸跡。 根據蠶病發生情況, 選用相應的消毒劑。 消毒時應有嚴格按使用方法進行, 熏煙消 毒應保持蠶室的密閉。 消毒后防止病原再次污染。 蠶期中消毒主要做好蠶座、 蠶體消毒, 預防病毒病使用新鮮石灰粉; 預防細菌病使用抗菌素; 預防 真菌病使用防僵藥劑、 蠶室內熏煙; 預防氟化物中毒使用1~2%新鮮石灰漿添食, 每天1次。 隔離遲眠蠶, 淘汰病小蠶。 在養蠶生產中, 一旦發現蠶病, 應正確診斷, 查明原因, 采取相應措施: 發現病毒病及時揀出病蠶, 隔離或淘汰病小蠶, 每天用新鮮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 發現真菌病, 揀出病蠶, 做到蠶座干燥, 及 時使用防僵粉或防僵煙劑, 為提高防治效果, 防僵粉、 防僵煙劑可交叉使用。 發現細菌病, 及時清除病 蠶和蠶體蠶座消毒, 每8h添食紅霉素或殺菌先鋒等藥物。 發現農藥中毒, 查明毒源, 隔離毒源, 改換無 毒新鮮桑葉。 發現氟化物中毒, 貫徹好農業防氟措施, 3齡用1%新鮮石灰漿浸葉或添食2次, 4齡用1. 5% 石灰漿浸葉或添食2次, 5齡用2%石灰漿浸葉或添食4次; **改用無污染桑葉喂蠶, 防止氟化物中毒。 養蠶采繭結束后, 及時清除蠶沙、 病蠶尸體、 爛繭、 廢棄蔟具等, 蠶具及其周圍環境清理后, 用1%有效 氯漂白粉液消毒, 將蠶具曬干放入蠶室保管好。 5. 3. 4 上蔟采繭 5. 3. 4. 1 適時上蔟 春期和晚秋蠶, 出現10%熟蠶, 蠶體重消新鮮石灰粉, 喂葉上山; 夏秋蠶氣溫在30℃左右, 出現5% 的熟蠶時上山。 5. 3. 4. 2 上蔟處理 上蔟密度: 方格蔟每片150頭, 上蔟層數以不超過2層為宜。 上蔟采取自動上蔟和人工拾取上蔟的方 法。 5. 3. 4. 3 蔟中保護 蔟中應保持在22-25℃范圍, 相對濕度75%(干濕差2. 5℃) 為宜, 蔟室光線明暗均勻, 環境安靜, 通風換氣, 避免強風直吹, 大批落孔后, 捉除游山蠶, 另行上蔟。 5. 3. 4. 4 采繭售繭 適時采繭: 采繭應在蠶結繭化蛹后, 蛹體皮色轉為黃色時進行。 春蠶期、 中秋及晚秋在上蔟后第6-7 日, 夏蠶和早秋在上蔟后第5-6日采繭。 采繭方法: 采繭時, 先將蔟中的死蠶和爛繭拾去, 按照分批上蔟先后, 先上先采, 后上后采, 輕采 輕放, 避免蛹體損傷出血。 采下的繭堆放以2-3粒厚度為宜。 選繭售繭: 采繭時, 將各類繭分別放開, 爛繭要選除干凈。 出售鮮繭時, 要輕裝快運, 運輸途中盡 量減少振動, 避免蠶蛹出血, 嚴防日曬雨淋。 6 小蠶共育 6. 1 形式 6. 1 . 1 規模 每個共育室應集中共育20-30張。 6. 1 . 2 時間 春、 夏、 秋三季都可進行。 共育到三齡餉食9d, 四齡餉食13d。 6. 1 . 3 共育室 能通風換氣、 保溫、 保濕、 白壁墻、 六面光、 便于消毒。 6. 1 . 4 每人飼養 4-5 張。 6. 1 . 5 桑葉 6. 1 . 5. 1 用葉標準 共育到3齡餉食15kg/張, 4齡餉食30kg/張。 張種保證有效蠶頭數22500頭。 6. 1 . 5. 2 桑葉折算辦法 收蟻用葉1kg折算2kg, 第一日用葉1kg折算1. 5kg, 第二日以后1kg算1kg, 不折算。 各齡餉食用葉1kg 折算1. 2kg, 齡中用葉1kg算1kg, 不折算。 6. 2 技術要求 6. 2. 1 收蟻 按養蠶戶數和張數編號分區收蟻。 1張種分兩區收蟻, 每區按0. 5張、 0. 25張收蟻分區。 6. 2. 2 要求 飼養中結合溫度、 葉質、 給桑方法, 精心飼養, 促使發育整齊。 編號不亂, 每區蠶絕對分開飼養。 6. 3 發蠶 把小蠶按收蟻時的張數編號, 抽簽后, 對號發蠶。 7 省力化養蠶 7. 1 小蠶飼育箱養蠶技術規程 7. 1 . 1 制作 7. 1 . 1 . 1 規格 箱高130cm(放蠶盒格高8cm, 底箱格高14cm) , 箱的腳架高(距地面) 40cm, 箱為長方體形, 內空 進深60cm, 寬55cm, 箱頂用木板(或纖維板) 覆蓋, 蓋板正中開直徑10cm的氣孔, 箱底用木板(或硬纖 維板) 制成, 并開兩圓形孔(直徑10cm) , 導入熱源。 養蠶盒按箱內空寬窄、 大小制做, 盒底釘紗網。 箱的正面開門, 箱內掛干濕計測定溫濕度, 以利調節溫濕度。 每箱8格(層) , 可養1張蠶到3齡。 7. 1 . 1 . 2 制作 按附錄A制作。 7. 1 . 2 使用技術 7. 1 . 2. 1 消毒 在養蠶前5日將飼養箱洗凈, 在太陽下打開箱門曝曬2d后用有效氯1%消特靈液噴灑消毒, 然后與大 蠶室、 蠶具一起用毒消散或硫磺熏蒸。 7. 1. 2. 2 溫濕度調節 按表5規定執行。 7. 1 . 2. 3 合理換氣 每次給桑前10min打開箱門換氣, 給桑后關閉。 每隔2h觀察記載1次溫濕度, 每日早、 晚上下調換蠶 盒2次。 7. 2 省力活動蠶臺養蠶技術規程 7. 2. 1 蠶臺制作 7. 2. 1 . 1 蠶臺規格 長2. 5m, 寬1. 2m, 一套10層, 每層3㎡, 一套蠶臺總面積30㎡, 飼養1張蠶。 1套蠶臺需編織布10塊, 編織網20張, 尼龍繩4根, 尼龍圈(或鐵絲凈圈) 40個。 7. 2. 1 . 2 框架制作 將直徑4-6cm的慈竹(或斑竹) 裁成3m作長邊, 側部確保凈空1. 2m, 兩端留出30cm, 并將這30cm削 去半邊, 以微火烤軟彎過來, 以2. 5m×1. 2m為凈空扎成長方形, 再橫向捆扎4根橫桿。 7. 2. 1. 3 蠶臺制作 用竹片編成兩塊竹笆折放于框架內, 將紡織布放在竹笆上。 7. 2. 1. 4 繩套及組合 將四根尼龍繩折雙, 根據蠶臺框架的寬、 窄分別懸掛在蠶室(或頂棚打四顆膨脹鑼釘) 樓枕上, 或 掛在室外房屋階檐邊。 需要固定某一層蠶臺的高度時, 用尼龍圈或鐵圈分別將四角的兩根吊繩套上, 合 成四組繩套, 把蠶臺放在繩套以上的懸套中, 借助蠶臺的重力, 繩圈繃緊托住蠶臺。 需要升降時, 一手 托住蠶臺, 一手移動尼龍圈或鐵圈。 繩子不能交叉, 尼龍圈或鐵圈移動時, 繩子收攏減少阻力。 7. 2. 1 . 5 制作形狀 按附錄A制作。 7. 2. 2 活動蠶臺使用方法 7. 2. 2. 1 喂養 3-5齡蠶用蠶臺, 氣溫低時, 用紡織布圍臺飼育, 從上至下逐層喂養, 縮短層間距離, 延遲桑葉萎 凋, 吃完桑時, 再加大層間距離, 使蠶座干燥。 7. 2. 2. 2 除沙 用2. 5m×1. 2m紡織網在除沙前2 h加蓋于蠶座上。 除沙前一次給桑從蠶臺下層向上層喂起, 給桑后 將蠶臺置于吊繩下部, 除沙從上至下進行, 用鐵絲鉤鉤起下層蠶網掛在上層蠶臺上, 將掛有蠶網的上層 臺升高, 蠶網懸于空中, 抖動懸空蠶網, 抖掉蠶沙和殘桑, 把紡織布連蠶沙卷起, 倒掉蠶沙, 再鋪上紡 織布, 降下懸有蠶網的上層蠶臺, 取掉鐵絲鉤, 將懸空蠶網放在鋪好的紡織布上, 除沙完成。 7. 2. 3 上蔟 7. 2. 3. 1 自動上蔟 按產品使用說明操作。 8 大棚養蠶 8. 1 大棚小蠶飼育 8. 1 . 1 飼育形式 采用木框或竹匾疊放式防干薄膜育飼養小蠶, 大棚可用作小蠶共育室。 1個大棚可共育1-3齡小蠶10 張, 每日2回育。 蠶匾要架空離地50cm高。 春季可在棚內設小棚對小蠶保溫保濕。 夏秋季收蟻前在地面 撒石灰粉干燥材料, 然后放10cm厚消毒過的草簾或稻草, 鋪平后再撒一層石灰粉, 然后放蠶。 8. 1 . 2 溫濕度調控 1-3齡小蠶期控制在25-28℃, 白天陽光充足, 溫度高時要開放大棚兩頭門, 通風降溫, 夜間或陰雨 天溫度低, 利用管道煤爐加溫, 管道要通向棚外, 防止煤氣中毒。 干濕差控制在1-2℃, 相對濕度80-90%, 濕度不足時, 可用噴水霧、 蓋濕布或爐上燒開水等方法補濕。 8. 2 大棚大蠶飼育 8. 2. 1 飼養形式 從4齡開始全部采用條桑1日2回或3回育。 用條桑不除沙, 春蠶結合伐條; 夏蠶期桑樹疏芽; 晚秋蠶 期桑樹重剪梢等供給條桑。 遇到連續高溫天氣, 齡期要縮短, 每次給桑要加量; 白天溫度高可少喂, 夜 間溫度低可多喂。 大棚養蠶更要重視前期工作, 5齡餉食第2d后要給足吃飽。 5齡最后2d可適當節省控葉, 喂以片葉, 高溫干燥天氣早采露水葉, 晚采桑葉要噴水補濕, 減少萎凋。 8. 2. 2 溫濕度調控 大蠶期適宜溫度24-26℃, 干濕差2-3℃。 中秋蠶期要防高溫悶熱; 晚秋蠶期夜間要保溫排濕。 如遇 到陽光強烈、 濕度過高時, 要開放兩頭門, 揭開兩邊薄膜、 開天窗、 加厚草簾遮蓋等方法降溫; 夜晚或 陰雨大風天氣低溫時, 要蓋緊大棚, 在棚內用管道煤爐加溫。 每座大棚內需要懸掛干濕溫度計2只。 8. 2. 3 蠶體蠶座消毒 由于大棚地面育不除沙, 所以要比普通育更重視蠶體蠶座消毒工作, 尤其要加強僵病的預防。 具體 做法: 4、 5齡起蠶餉食前用大蠶防病1號蠶體蠶座消毒, 以后每隔1日均撒藥1次, 15min 后, 開兩頭門 通風排除藥味; 第4齡第3d, 第5齡第2、 4、 6d體噴300倍滅蠶蠅; 從餉食起, 逢單日添食紅霉素防治細 菌??; 給桑前撒石灰粉。 發現僵病, 每日加用優氯凈熏煙劑熏煙。 大棚四周開溝撒藥防蟻、 鼠等敵害。 8. 2. 4 提青分批 做好4齡蠶的提青分批工作, 提高蠶的發育整齊度, 為快速上蔟或自動上蔟做好準備。 8. 2. 5 上蔟方法 自動上蔟在蠶兒老熟前, 用片葉喂蠶, 使蠶座平整。 見有5%的熟蠶時, 添食一次蛻皮激素(或有20% 熟蠶時使用登蔟劑) , 第二天大批蠶老熟后將方格蔟或折蔟平放在蠶座上, 使熟蠶自動上蔟。 有70%的 熟蠶爬上蔟具后, 提起蔟具懸掛在預先搭好的蔟架上, 熟蠶吐絲形成繭形后, 拾去游山蠶, 集中用清水 浸泡lmin, 另上蔟。 8. 3 注意事項 8. 3. 1 發現螞蟻用氯丹粉防除; 防天敵、 老鼠、 蟾蜍、 有毒氣體侵入棚內, 嚴禁大棚附近使用農藥。 8. 3. 2 通風換氣及飼養操作時, 防止蠶蠅進入。 8. 3. 3 蠶兒進棚后, 做好遮蔭工作, 防止陽光直射。 8. 3. 4 大棚建造要牢固, 防大風襲擊。 大棚四周開挖寬 50cm、 深 30cm 排水溝, 防棚內積水和火災。 9 優良蔟具使用 9. 1 方格蔟使用技術 9. 1 . 1 規格 9. 1 . 1 . 1 1 56 孔 外徑54. 5cm×39. 5cm×3. 1cm, 縱向13孔, 橫向12孔, 孔格為4. 5cm×3cm×3cm。 9. 1 . 1 . 2 1 62 孔 外徑54. 5cm×41cm×3. 1cm, 縱向18孔, 橫向9孔, 孔格為4. 5cm×3cm×3cm。 9. 1 . 2 制作 9. 1 . 2. 1 蔟框 內層用2000g/㎡單層厚紙板或3層530 g/㎡以上的黃板紙膠合而成, 再將表層用80g/㎡的優質全木 漿牛皮紙粘合。 9. 1 . 2. 2 蔟心 用380g/㎡以上黃板紙做成。 9. 1 . 3 上蔟方法 9. 1 . 3. 1 人工上蔟 9. 1 . 3. 1 . 1 上蔟準備 9. 1 . 3. 1 . 1 . 1 搭蔟架 先在蔟室用竹桿或木桿搭好2-3層擱蔟架, 層距50cm。 9. 1 . 3. 1 . 1 . 2 捆蔟片 將兩片蔟并聯橫放后, 上下兩端蔟邊用細鐵絲或線繩捆扎兩根小竹棍(或竹片) , 竹棍兩端伸出蔟 片10cm, 作掛蔟用。 捆蔟時要注意掛蔟后孔格保持橫向, 以便熟蠶營正形繭。 新蔟在上蔟前7d將蔟片放 在五齡蠶室蠶架上或用蠶沙裹3 d后上蔟。 1張蠶需方格蔟160片。 9. 1 . 3. 1 . 2 上蔟 先在地面鋪一層薄膜, 將準備好的蔟片平攤在上面, 然后將320頭左右的熟蠶均勻撒在2只蔟片下半 部分, 約15min后即可將蔟片輕輕豎掛在蔟架下層竹桿上, 蔟片間距15cm。 在低層豎掛4h, 待蔟片上半 片熟蠶80%進孔, 將方格蔟上下顛倒過來豎掛4h, 待95%熟蠶進孔后, 揀出蔟邊的游蠶, 用冷水浸1 min 另上蔟, 結合翻蔟將下層蔟片豎掛在上層蔟架上, 地面鋪干草。 然后在下層蔟片架上蓋一層薄膜或包裝 紙, 收集上層蔟片排下的蠶糞尿和落地蠶。 9. 1 . 3. 2 自動上蔟 有熟蠶5%時添食2次蛻皮素, 或施用登蔟劑(1張蠶用50g樟腦油拌勻250g焦糠后混合1000g石灰粉) , 待老熟蠶達80%以上時, 用羅篩或紗布袋裝上凳蔟劑、 均勻撒在蠶座上, 然后將方格蔟直接放在蠶座上, 有80%熟蠶爬上蔟片, 將蔟片揀起緊掛在蔟架下層竹桿上, 翻蔟方法與人工上蔟方法相同。 9. 1 . 4 蔟具保管 采繭后, 將蔟片用明火焰飄去蔟片上的浮絲, 曬干, 50片1捆, 保管干燥處。 9. 2 塑料折蔟使用技術標準 9. 2. 1 準備 用無毒塑料置于專制的模具內制成網狀折蔟。 拆蔟呈波浪形狀, 平時25片1捆折疊存放, 用時展開。 折峰高度9cm, 峰間距離8cm, 使用時將兩側端固定, 保持峰間均勻, 防止結繭時收縮合攏。 每㎡上熟蠶 400頭, 一張蠶需用70片。 上蔟前先在空蠶箔中鋪一張包裝紙或吸濕材料, 然后將折蔟放入蠶箔中。 9. 2. 2 上蔟方法 9. 2. 2. 1 人工上蔟 熟蠶全身透明, 排出蠶尿時, 揀起熟蠶均勻撒在折蔟上。 9. 2. 2. 2 密度 每只折蔟上熟蠶400頭。 9. 2. 2. 3 自動上蔟 有熟蠶5%時, 添食蛻皮激素或施用登蔟劑, 熟蠶達80%-90%時, 把蔟片放在蠶座上吸引熟蠶自動上 爬, 當熟蠶爬上蔟片90%時, 將蔟片帶熟蠶提起移入蠶箔內。 9. 2. 2. 4 涼蔟 熟蠶吐絲營繭成功后, 將蔟片架空涼蔟。 9. 2. 2. 5 勻蠶 熟蠶在蔟片上分布不均, 要及時勻開。 及時揀出“游山蠶” 另上蔟。 9. 3 消毒保管 采繭后, 將折蔟放在含有效氯1%的消特靈(或漂白粉) 液中浸泡15 min, 待浮絲完全溶化后將蔟片 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 曬干, 25片1捆, 折疊保管在干燥處。 1 0 養蠶消毒防病 1 0. 1 養蠶前消毒 1 0. 1. 1 消毒范圍 飼養室、 貯桑室、 調桑室、 上蔟室的天花板、 地面、 墻壁、 門窗及周圍場地。 蠶箔、 蠶架、 蠶網、 塑料紙、 給桑架、 采桑、 調桑器具及與養蠶有關的所有用具。 1 0. 1. 2 方法與步驟 1 0. 1. 2. 1 打掃蠶室、 清洗蠶具 先將蠶室內各種蠶具搬到室外, 然后徹底清掃蠶室、 蠶具及周邊環境, 消除雜草、 垃圾、 蠶糞, 燒 毀舊草蔟。 土質地面刮去泥土3cm, 換上新土, 水泥地面刮去地面上的病死蠶尸斑, 全面打掃清洗, 不 留死角。 清理出的泥土垃圾要運往遠離蠶室的地方, 堆積漚肥, 消滅病源體。 所有蠶具應先在流水中用 竹簽刷子充分刷洗后, 放在清潔場地曝曬。 1 0. 1. 2. 2 石灰漿刷墻壁、 蠶具浸漬消毒 用20%新鮮石灰漿粉刷蠶室內墻。 用2%甲醛液或1%有效氯消特靈液(或漂白粉液) 噴灑蠶室及周圍 場地, 或1%新鮮石灰消毒液浸泡蠶匾(箔) 、 蠶架、 塑料薄膜、 給桑架和采桑等小體積用具30min, 蠶 具在藥物中浸透后, 選有陽光的地方用塑料薄膜把蠶具密封5h以上, 然后晾干, 同時, 對環境全面消毒。 煮蒸小蠶網, 發病嚴重的戶, 蠶箔蠶具藥物消毒后再用蒸汽消毒。 1 0. 1. 2. 3 蠶室、 蠶具噴灑消毒 蠶室清洗完畢后, 將浸漬消毒過的蠶具搬入室內, 搭好蠶架, 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或通過國家 GMP認證獸藥企業生產的其他消毒劑(見附錄A表) 均勻噴布蠶室蠶具, 用藥量為每㎡用藥液225ml, 噴 藥后密閉保濕30min以上。 密閉性好的蠶室, 可用含2%福爾馬林和1%新鮮石灰的消毒液進行消毒, 消毒 時保持室溫24℃以上, 密閉一晝夜。 1 0. 1 . 2. 4 熏煙消毒 蠶室藥物消毒結束后, 在收蟻之前可增加熏煙消毒。 消毒時, 密閉蠶室門、 窗、 縫隙要糊好, 同進 進行補濕、 升溫, 用熏多威、 928熏煙劑或福爾馬林(有僵病史的加硫磺粉) 進行熏煙。 1 0. 1 . 3 消毒要求 消毒時間應在養蠶前7-10h結束。 噴灑消毒和熏煙消毒不要在同一日進行。 消毒時要嚴格按照程序 進行, 不得顛倒次序。 做到掃得凈、 配得準、 噴得均、 消得全、 熏得嚴、 管得細。 蠶室熏煙消毒后任何 未經消毒的物品不能拿入蠶室, 非養蠶人員不得隨便進入。 消毒的蠶室密封24h后, 在收蟻或養蠶(或 從共育室領回小蠶) 前兩天敞開門窗, 遇連陰雨時要加溫排濕, 使蠶室、 蠶具干燥。 1 0. 1 . 4 養蠶前蠶室蠶具消毒藥物種類及方法 按附錄A規定執行。 1 0. 2 蠶期中的消毒防病 1 0. 2. 1 蠶體蠶座消毒 1 0. 2. 1 . 1 撒防僵粉 蟻蠶和各齡起蠶餉食前均要撒一次防僵粉, 撒粉的數量以蠶體上一層薄霜為度(1-3齡用小蠶防病1 號, 每㎡用藥20-30g; 4-5齡用大蠶防病1號或蠶病凈, 每㎡用藥40-60g) 。 其他防僵藥劑(見附錄A, 表A. 2) 根據說明書上的使用方法使用。 如發現僵病, 每日撒1-2次。 1 0. 2. 1 . 2 撒石灰粉 發現病毒病蠶時, 在給桑前用篩或紗布在蠶體蠶座上撒一薄層新鮮石灰粉, 經10min后給桑, 用石 灰粉時, 要求每日除沙一次。 1 0. 2. 1. 3 撒焦糠 提青、 分批、 止桑時必須撒焦糠等干燥材料, 用篩撒入蠶座, 以蓋嚴蠶桑為度。 1 0. 2. 2 家蠶蠅蛆病和細菌病的防治 1 0. 2. 2. 1 使用“滅蠶蠅” 防治蠅蛆病 商品用的“滅蠶蠅”(見附錄, 表A. 4) 有乳劑、 片劑兩種。 乳劑含有效成分25%或40%, 使用時加水 稀釋成300-500倍液; 片劑一般按每片加水50ml, 用時根據當地情況靈活掌握。 使用方法有噴霧法和添 食法兩種; 噴霧法按每張蠶種用“滅蠶蠅”300倍稀釋液1. 5-2kg, 均勻噴于蠶體表面; 添食法用500倍“滅 蠶蠅”稀釋液與桑葉1: 10的比例充分調勻后添食, 每張蠶種喂藥葉10-15kg。 作為預防時, 在四齡用藥1 次, 五齡第2、 4、 5d及見熟蠶時用藥1次。 發現寄生蠅在蠶體上產卵或蠅蛆病蠶時, 連續用藥2-3次。 1 0. 2. 2. 2 添食紅霉素等抗菌素防治細菌病 根據說明書標出的方法將抗菌素(見附錄A, 表A. 3) 用凈水溶解, 1kg藥液均勻噴在10kg桑葉上, 以桑葉正反面都濕潤為度。 預防用藥時, 四齡添食1-2次, 5齡期隔日1次。 發現細菌病蠶時, 連續添食 3-4次后, 繼續每日添食1次至無細菌病蠶為止。 1 0. 2. 3 蠶期熏煙消毒 在養蠶過程中發現僵病或在濕度較大的蠶期, 進行蠶室和蠶體蠶座熏煙消毒。 熏煙消毒在大蠶期餉 食前和盛食期進行, 在給桑前熏煙, 關閉門窗熏煙30min, 再換氣加網給桑。 常用的熏煙劑及其使用方 法見附錄A, 表A. 1、 表A. 2。 1 0. 2. 4 桑葉葉面消毒 漂白粉消毒(或消特靈) : 1-2齡期, 使用有效氯含量為0. 3%的漂白粉消毒液, 浸消5min, 用清水 漂洗除去殘留在桑葉表面的消毒液, 脫水晾干后飼蠶; 3-5齡期, 用含有效氯0. 3%-0. 35%的漂白粉消毒 液, 浸消10min, 清水漂洗, 脫水晾干后飼蠶。 其它桑葉葉面消毒劑的使用方法按照說明書進行。 1 0. 2. 5 建立消毒防病衛生制度 1 0. 2. 5. 1 養蠶操作員個人衛生 要求做到一消毒; 蠶室、 貯桑室入口處每日用含0. 5%有效氯的漂白粉液消毒, 或在蠶室門口地面放 新鮮石灰粉。 未經消毒的用具, 禁止帶入蠶室、 貯桑室使用。 二換鞋: 進蠶室、 貯桑室要換鞋。 三洗手: 進蠶室洗手, 調桑給桑前洗手, 除沙選蠶后洗手。 1 0. 2. 5. 2 除沙后消毒 除沙后及每齡眠中應用含0. 5%有效氯的漂白粉液及時進行地面消毒, 貯桑室每隔1-2d用含0. 5%有效 氯的漂白粉液消毒一次, 病死蠶和蠶沙不能亂堆亂放, 病死蠶應放入消毒缸(內盛有石灰或其它消毒劑) 內充分消毒后再深埋, 蠶筷用過后要消毒。 1 0. 2. 5. 3 蠶具消毒與使用 各齡用具徹底消毒后使用, 飼養不同批次蠶用的蠶具要分開, 嚴防混用。 1 0. 2. 5. 4 大小蠶飼養 前后批、 大小蠶不得在同室飼養。 1 0. 2. 5. 5 眠起處理 做好眠起處理, 堅決淘汰弱小蠶、 遲眠蠶, 病死蠶和蠶沙不能亂堆亂放, 切勿用來喂家禽, 應挖坑 堆埋發酵。 1 0. 2. 5. 6 養蠶操作 養蠶操作(給桑、 除沙、 分匾、 勻座、 擴座等) 要仔細認真, 輕拿輕放, 防止蠶體創傷。 1 0. 2. 5. 7 蠶體蠶座消毒藥物種類及方法 按附錄A: 表A. 2、 A. 5規定執行。 1 0. 3 蠶期結束后消毒(回山消毒) 1 0. 3. 1 病死蠶處理 病死蠶就在5-10%的石灰漿中浸泡24h以上后深埋, 嚴禁喂家禽或到處亂丟。 1 0. 3. 2 蠶沙處理 蠶沙要堆放在遠離蠶室和桑園的坑內, 發酵漚肥。 嚴禁攤曬蠶沙。 1 0. 3. 3 蔟具消毒與管理 先將蔟上的蠶糞、 病蠶尸體清理掉, 然后用火燎去浮絲。 在室外地上鋪一塊塑料薄膜, 將方格蔟片 等蠶具平鋪在薄膜上, 用2%的福爾馬林溶液均勻噴灑, 并將蔟片堆疊起來, 蓋上塑料薄膜, 在日光下密 閉蒸曬5h以上。 消毒后應曬干, 集中妥善保管, 防止蔟片受潮或擠壓變形、 鼠咬破損及霉爛等, 嚴禁在 貯桑室、 蠶室內堆放蔟具。 塑料折蔟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液進行浸泡消毒30min。 不能用的舊蔟, 應 立即燒掉, 以防傳染蠶病。 1 0. 3. 4 養蠶后消毒 蠶期結束后, 蠶室、 蔟室、 蠶具及周圍環境先進行噴霧消毒(方法步驟同養蠶前消毒) , 消毒后再 進行清洗。 洗凈曬干的蠶具, 集中于蠶室, 待下次養蠶時再用。 1 0. 3. 5 蠶期結束后(回山) 消毒藥劑各類及方法 按附錄A: 表 A. 1規定執行。 1 0. 4 蠶病綜合防治技術措施 1 0. 4. 1 常見蠶病的識別 按附錄B規定執行。 1 0. 4. 2 蠶病綜合防治技術措施 按附錄C規定執行。 附 錄 A (規范性附錄) 表格 表A. 3 常用家蠶細菌病治療藥劑及其使用方法 附 錄 B (規范性附錄) 常見蠶病的識別 B. 1 家蠶核型多角體病的識別 家蠶核型多角體病又稱膿病或血液型膿病, 是養蠶生產中常發生的主要病毒病之一, 具有強烈的傳染性。 核型多角體病屬于亞急性傳染病, 當蠶感染病毒后, 小蠶經3-4日發病死亡, 大蠶經4-6日發病死亡, 溫度高則病程短, 發病快。核型多角體病在1-5齡均可發, 由于發育階段不同, 外部癥狀也頗有差別。 蠶患核型多角體病后,表現狂躁爬行, 體軀腫脹, 體色乳白和體壁易破等主要癥狀。 嚴重發病時, 常在匾內不定地徘徊、 狂躁爬行, 當爬到蠶匾邊緣常墜地而死。 病蠶體軀腫脹, 有的環節拱起, 有的節簡膜突出, 也有前后環節套起褶被。 大多數病蠶體壁緊張發亮。 尤其是在眠前和上蔟后發病的更為明顯。 體色乳白, 在腹腳基部及氣門周圍處觀察更為明顯。 體皮易破, 在狂躁爬行時, 體壁易出現微細裂縫, 一邊爬行, 一邊泄漏乳白膿汁。 經過之處留下膿汁痕跡, 最后膿汁流盡死亡。 本病因發病時期不同癥狀有異, 常有不眠蠶、 起縮蠶、 高節蠶、 膿蠶和黑斑蠶等幾種。 若發現蠶的體壁緊張發亮, 遲遲不能入眠, 或高節、 或節間膜腫起, 不安地徘徊于蠶座內等癥狀, 判定為本病。 B. 2 家蠶質型多角體病的識別 家蠶質型多角體病又叫中腸型膿病, 該病主要特點是病勢緩慢、 病程長, 病蠶可以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因此, 發病的癥狀也各異, 主要表現有空頭、 起縮、 下痢和群體發育極不整齊等癥狀。 空頭:蠶感染質型多角體病毒后, 隨著病勢的進展, 食桑減少, 漸漸停食、 呈空頭狀(即胸部空虛) 。 胸部較健蠶小, 與腹部粗細開差不大。 體色失去青白色, 第5齡發病體色變黃, 特別在后半身的背面呈現黃白色。 體壁缺乏彈性, 發病嚴重的常靜伏在蠶座四周。 各齡將眠時患病的即成遲眠蠶或不眠蠶。 發病輕的雖然能緩慢入眠, 但隨著病勢的加劇, 有的在眠中死去, 也有的至起蠶時呈起縮下痢癥狀死去。 第5齡后期發病的, 形似熟蠶, 俗稱假熟蠶, 臨死時, 吐消化液致使周圍的蠶座被污染, 容易誤將本病假熟蠶當作正常蠶捉到蔟上, 但它不會營繭, 成為不結繭蠶, 死亡于蔟中。 起縮: 有些病蠶雖能通過眠期, 但餉食后1-2日內發病, 停止食桑, 體壁多皺, 體色灰黃, 蠶糞粘膩。 生產上在第4、 第5齡餉食后較為多見。 下?。?病蠶都伴有下痢, 糞形不整, 呈糜爛粘著癥狀。 糞色呈褐色、 綠色以至白色。 群體癥狀: 由于本病屬于慢性傳染病, 在小蠶期感染發病, 開始看到蠶體發育慢和特小蠶, 以后蠶體大小差越來越大,在同一蠶匾內出現不同發育齡期的蠶。 病蠶食桑減少, 身體軟弱無力, 常靜伏于蠶座或爬向蠶座邊緣。根據以上病蠶癥狀, 可初步判定為本病, 但須注意與細菌性腸道病等相區別。 B. 3 家蠶細菌性敗血病的識別 家蠶幼蟲、 蛹、 蛾都有可能因感染細菌而發生敗血病, 因感染時期不同而表現的病癥也不一樣。 引起敗血病的細菌種類雖然很多, 但蠶患病后的癥狀大致相同。 首先是停止食桑, 體軀挺伸, 行動呆滯或靜伏于蠶座。 接著胸部膨大, 腹部各環節收縮, 少量吐液, 排軟糞或念珠糞。 最后痙攣側倒而死。 初死時, 有暫時尸僵現象, 其胸部膨大, 頭尾翹起, 腹部向腹面拱出, 略似菱形, 腹足后側, 各環節間由于緊縮而中央稍鼓起, 而其體色與正常蠶無明顯差別。 不久, 體壁松馳, 體軀伸展, 頭胸伸出, 軟化變色。而后, 全身柔軟扁癟, 內部器官離解液化, 腐敗發臭, 僅剩下幾丁質外皮, 稍經振動, 流動污液。 蠶體死后, 因感染的細菌種類不同, 表現的癥狀也有不同。黑色敗血病蠶死后不久, 首先在胸部背面或腹部1-3環節出現墨綠色尸斑, 尸斑很快擴展變黑, 最后全身腐爛, 流出黑褐色的污液。靈菌敗血病蠶尸體變色較慢, 有時在體壁上出現小園斑, 隨著尸體組織的離解液化而漸成紅色, 這是由于細菌分泌色素的結果, 最后流出紅色污液。青頭敗血病蠶死后不久, 胸部背面常出現綠色尸斑, 由于該病菌繁殖時能產生氣體, 所以在尸斑下出現氣泡, 俗稱泡泡蠶, 但并不變黑。 患病蠶蛹迅速死亡。 蛹體腐爛變黑, 稍經振動。 流出黑色或紅色污液, 并常造成一批接一批蠶蛹相繼感染死亡。 除急性敗血病外, 還有一種球菌引起的敗血蛹。 這種敗血蛹發病緩慢, 染病后首先背脈管顏色逐漸加深成黑褐色, 死后尸體亦不迅速腐敗。蠶蛾患敗血病后, 鱗毛污穢, 運動呆滯, 胸足僵硬, 翅不展張而極易折斷和脫落, 常死于交配或產卵過程中。 死后腹內器官組織離解液化, 節間膜或鱗毛脫處, 透視腹內呈現黑褐色或紅色, 最后腹部變成一堆污液, 僅剩下頭、 胸部和翅部。各種細菌性敗血病在死亡前較難發現, 一般根據死后的癥狀判斷。 B. 4 家蠶細菌性中毒病的識別 該病是家蠶食下蘇蕓金桿菌及其變種所產生的毒素而引起的, 以大蠶期發病較多。 有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兩種癥狀。 急性中毒癥狀: 蠶食下大量毒素后, 經數10min至數小時中毒死亡。 主要表現為食桑突然停止, 前半身抬起, 胸部略膨脹呈不安狀, 有痙攣性顫動, 體軀麻痹, 進而腹腳失去抓著力, 尾腳向內卷縮。 尾部萎縮翹起, 頭部縮入呈鉤嘴狀, 橫臥死于蠶座。 初死時體色尚無變化, 手觸尸體有硬塊, 后部空虛,有暫時輕度的尸僵現象。 慢性中毒癥狀: 蠶食下極少量毒素, 經2-3d后, 逐漸表現為食桑減退, 發育遲緩, 繼而呈現空頭、下痢、 肌肉松馳、 麻痹、 側臥而死。 尸體首先在胸腹交界處的環節變色腐爛, 并向頭尾擴展, 直至全身,最后流出黑褐色污液。 B. 5 家蠶細菌性腸道病的識別 本病的癥狀, 表現為食桑緩慢, 舉動不活潑, 體驅瘦小, 蠶體軟弱, 發育不齊, 排不整形糞或軟糞、稀糞以致污液。 由于發病時期不同, 而表現的癥狀有所不同。 起縮蠶: 餉食后食蠶很少, 逐漸停食, 生長遲緩, 體軀細小, 體壁縮皺, 體色灰黃, 呆滯, 最后萎縮而死。 在齡中發病, 因不食桑而體軀瘦小, 軟弱無力。 空頭蠶: 發生于各齡盛食期。 蠶到食欲不振, 消化管前端沒有桑葉片, 充滿液體, 胸部膨大, 昂起呈半透明, 體壁無光澤, 排不整形糞或稀糞, 陸續死亡。 下痢蠶: 病蠶排不整形軟糞或念珠狀糞, 最后排出黏液, 污染尾部, 逐漸死亡, 瀕死前往往伴有吐液現象。 本病的癥狀與中腸形膿病相似, 在淘汰病蠶、 改善飼養條件和添食抗生素等措施后, 病情有明顯好轉的情況下, 可初步診斷為本病。 B. 6 家蠶白僵病的識別 蠶體感染白僵病后, 在感染初期, 外觀與健康蠶無異。 病程進展到一定程度, 蠶體就出現油漬狀病斑或褐色病斑。 病斑的出現部位不定, 形狀不規則。 病斑的出現是由于病菌侵入引起幾丁質外皮變性所致。 當感染菌量少時, 病斑的出現也隨之減少乃至完全不顯。 病斑出現后不久, 病蠶食欲急劇喪失,有的還伴有下痢和吐液現象, 很快死亡。初死時, 尸體頭胸向前伸出, 體軀松馳, 可以任意繞折, 而后隨體內寄生菌的發育而逐漸硬化。 經1-2d從氣門、 口器及節間膜等處首先長出菌絲, 并逐漸增多, 不久, 隨頭部外, 全身被菌絲和白色分生孢子所覆蓋。第5齡后期感染, 常在營繭后死去, 所結的繭又干又輕。 繭內的病死幼蟲或蛹體收縮干癟, 往往僅在皺褶的節間膜處長出菌絲和分生孢子, 其數量也遠遠不及結繭前幼蟲尸體上那樣多。 化蛹后感染白僵菌有的到化蛾后死亡, 這種病蛾, 尸體扁癟干脆, 翅足很易折落。蠶體感染白僵病后, 約經3-7d死亡。 小蠶死亡快, 大蠶慢; 同一齡中, 盛食蠶感染慢。白僵病主要是根據病蠶體表出現的病斑以及病蠶死后長出的白色分生孢子來進行識別。 B. 7 家蠶綠僵病的識別 綠僵病的發病過程較白僵病緩慢, 感染后約7-10d才發病死亡。 蠶感染后至發病死亡, 前期和中期無明顯病癥, 直至后期方見食欲減退, 發育明顯遲緩, 逐漸在體壁上形成少數黑褐色圓形或云紋狀病斑。病斑大小不一, 多數邊緣色深, 中間色淡, 呈環狀。 病斑形成后, 經1-2d停止食桑, 不久死去。 初死時,蠶體伸直較軟, 略有彈性, 體色乳白, 逐漸硬化。 死后經2-3d, 在節間膜及氣門處首先長出白色生菌絲,逐漸擴展布滿全身。 隨后長出綠色分生飽子, 全身變成鮮綠色的僵硬狀態。綠僵病主要是根據病蠶體表出現的病斑以及病蠶死后長出的綠色分生孢子來進行識別。 B. 8 家蠶曲霉病的識別 本病在第1-2齡發生較多, 其癥狀不明顯。 發病時只見食桑不良, 經過稍不齊, 這種情況出現后的第2d就可見到很多死蠶。 尸體稍帶黃色, 體軀局部出現縊束, 約經1個晚上, 尸體表面就長出黃綠色或棕色的曲霉菌集落, 逐漸覆蓋全身。 第1齡感染, 常在第1眠中至第2齡起蠶, 一批接一批地發病死亡。多數呈半脫皮蠶或不脫皮蠶。第3齡以后由于蠶的抵抗力明顯增強, 發病較少, 大多數零星發生, 且病勢也減緩。 被感染的蠶,往往在肛門部呈現不正形黑褐色大病斑, 一般都伴有吐液現象, 有的引起脫肛、 糞結、 不脫皮或起縮等 癥狀。 死后在其病斑部位手觸有一硬塊, 以后硬化部位稍稍向四周擴大, 并長出氣生菌絲和分生孢子。其他部位則軟化發黑腐爛。 第4、 5齡感染發病, 病勢稍趨緩慢, 病程約4-5d。 上蔟時感染的病蠶, 大多死于繭中, 有的還能化蛹。 蛹期發病后, 體色灰暗, 體壁上出現黑褐色病斑。 尸體干癟、 縮小、 僵硬, 常在節間膜和氣門處生出氣生菌絲和分生孢子。 溫濕度高時病菌還可侵入繭層, 變成霉繭。蠶種保護和催青過程中。 如遇高溫多濕, 蠶卵表面也易受曲霉菌寄生, 造成胚胎窒息而死, 變成霉死卵。 B. 9 家蠶微粒子病的識別 蠶微粒子病是一種慢性病, 發病經過時間因感染早遲、 病勢輕重而不同。 胚種傳染孵化的蟻蠶或第1-2齡感染的, 在第3齡前后發病, 陸續死去。 第3齡感染的大多死于上蔟前, 部分死于蛹期, 極少化蛾。第4-5齡感染, 特別是第5齡感病的輕病蠶, 能帶病生活完成世代。 所以蠶、 蛹、 蛾、 卵都有患病的可能。養蠶群體在發生微粒子病以后, 往往表現為群體發育不齊、 大小不均和尸體不易腐爛等癥狀, 但幼蟲、 蛹、 蛾和卵期都有其不同的癥狀。 在輕度感染或感染初期病蠶的癥狀不明顯。幼蟲期的癥狀: 蠶期的病癥都是由早期感染蠶產生。 患病個體均發育不良, 經過延長, 食欲減退,蠶體瘦細, 行動滯緩, 眠起時多半蛻皮蠶、 不蛻皮蠶及封口蠶。 死蠶萎縮, 呈銹色或黑褐色, 不易腐爛。體黑色瘦小。 食桑極少, 落小而死。 輕病者雖能帶病生活, 但遲眠遲起, 在第2-3齡陸續死去。 蟻蠶感染的病癥大致同上。 第2-3齡感染的可延長到壯蠶期發病, 常在眠起餉食后, 經2-3d體壁多皺而身體仍不見長大, 起縮而死, 體呈銹色, 尾角焦黑。 少數病蠶體壁上生出形狀不整、 濃淡不一的黑褐色小病斑。病重蠶老熟時吐絲少, 易結薄皮繭或畸形小繭, 多裸蛹或蔟中死蠶。 第4-5齡感染的病蠶大多看不到病癥。 蛹和蛾期的癥狀: 第3齡感染的發病蠶, 一部分能結繭, 但多裸蛹或半蛻皮蛹。 病蛹皮色失去光澤,腹部膨大松軟, 對刺激反應弱, 易死于繭中。輕病蠶蛹大多能化蛾, 病蛾的羽化時間通常比健康蛾為遲, 羽化所費時間也較長, 有些在羽化中途死去。 已羽化的蛾體弱不活潑, 交配力差, 壽命短, 蛾的外觀也較差, 表現為拳翅、 黑星、 焦尾、 禿毛、大肚等。 以上種種表現是本病蛾常有的病癥, 但絕非具有這些病癥的都是本病, 在蠶種生產上都列為不良蛾而予淘汰。 感病遲的輕病蛾, 大部分的外觀與健蛾相仿, 并無明顯病癥可見, 活動、 交配、 產卵也無異狀。 卵的癥狀: 病重蠶蛾所產蠶卵, 常表現為卵粒稀少、 排列不整、 疊積卵多: 粘著力差, 容易脫落,不受精卵及死卵多, 胚子常在蠶種保護或催青中死去。 輕病蠶蛾所產卵與健蛾卵無異。 B. 1 0 家蠶蠅蛆病的識別 家蠶蠅蛆病是由多化性蠶蛆蠅在蠶體上產卵寄生引起的。 雄蠅體長約12mm, 雌蠅體長10mm, 腹部有3個環節, 腹面有胸腳3對, 背面有4條黑縱帶, 中胸背面兩側有一對灰色半透明的膜狀翅, 后胸背面兩側有后翅退化來的“平衡棒” 1對, 飛翔時可保持身體的平衡。 家蠶從3-5齡及上蔟時期均可被蠶蠅蛆寄生為害。 最明顯的病癥是在寄生部位形成黑褐色嗽叭狀的病斑。 病斑的形成, 實際上是侵入蠶體內的蛆體周圍形成喇叭形鞘套的過程, 鞘套透過皮膚呈現成蠶體上的病斑, 初時較小、 褐色, 隨著蛆體的增大, 病斑也增大, 顏色逐漸變成黑褐色。 因此, 觀察病斑的大小及多少可判別其受危害的程度。 病斑上初時帶有蠶蛆蠅的卵殼, 當卵殼脫落后, 可見一孔, 此乃蠶蠅蛆體呼吸的孔道, 如被堵塞蛆體則會向其他部位轉移。 由于蛆體的迅速長大, 使蠶體腫脹或向一側扭曲。 蠶蠅蛆寄生的蠶有時體色會變成紫色, 易被誤認為敗血病, 實際上是蠶的體液被氧化所致。 在5齡期被寄生的蠶, 一般都有早熟現象, 因而在始熟蠶中寄生率很高。 5齡后期被寄生的蠶可上蔟結繭或化蛹, 如結繭后蛆體始行蛻出, 則使蛹體死亡, 成為死籠繭、 薄皮繭或蛆孔繭。 B. 1 1 家蠶農藥中毒的識別 B. 1 1. 1 急性農藥中毒 大多數蠶農藥中毒后, 有興奮、 痙攣、 麻痹和死亡幾個階段。 蠶一旦食下或接觸農藥, 往往表現出舉動異常, 如亂爬、 翻身打滾、 頭胸大幅度搖擺或忌避桑葉等, 接著大量吐液, 麻痹后大多體軀彎曲,有時蠶拒不食桑、 胸部L略膨脹、 靜伏蠶座、 吐亂絲等, 均可疑為農藥中毒。 此時, 可根據中毒蠶的癥狀特點與農藥種類的關系進行診斷。 當蠶接觸微量農藥后, 有時雖不表現上述急性中毒癥狀, 但這種蠶用手接觸易見吐液, 蠶徘徊蠶座四周逸散, 多吐絲現象, 發育不齊, 可初步診斷為農藥中毒。 B. 1 1 . 1 . 1 有機磷農藥中毒 多數有機磷農藥具有胃毒、 觸殺作用, 有的還具有內吸作用(樂果、 甲胺磷) 和強烈的熏蒸作用(敵敵畏、 敵百蟲) 。 它們引起中毒的癥狀大致相同。 以敵百蟲為例, 敵百蟲可以通過接觸、 食下而引起急性中毒, 潛伏期短。 蠶中毒后停止食桑, 有向四周亂爬等避忌反應, 繼而頭部收縮, 胸部膨大, 痙攣,吐液, 有時污染全身。 排不正形糞或帶紅色污染; 最后麻痹而倒臥于蠶座; 瀕死時腹足抽搐, 前半身膨大腫脹, 后半身皺縮。 特別后端幾環節更為明顯, 并有脫肛現象。敵敵畏有擊倒作用, 在幾分鐘內使蠶中毒死亡。 B. 1 1 . 1 . 2 有機氮農藥中毒 殺蟲雙中毒: 殺蟲雙主要成分為沙蠶毒素, 中毒蠶表現為麻痹癱瘓癥狀, 不食不動, 體色不變, 但背脈管仍有搏動, 不吐液, 逐漸死亡, 輕度中毒則出現不蛻皮、 半蛻皮、 蛻皮出血、 不結繭等現象, 尸體不腐爛。 殺蟲脒中毒: 殺蟲脒屬甲脒類農藥, 有一定的胃毒、 觸殺和內吸作用, 蠶對其有拒食忌避性。 中毒蠶表現為興奮、 避忌、 拒食桑葉、 向四周爬散并吐亂絲等現象。 經過一段時間亂爬以后, 慢慢死去; 輕癥者脫離毒物后仍能生存, 甚至上蔟結繭。 B. 1 1 . 1 . 3 擬除蟲菊酯類農藥中毒 該類農藥對蠶有強烈的觸殺作用, 并且有一定的胃毒和拒食作用, 該類農藥中毒蠶的癥狀大致相同。中毒初期, 蠶頭、 胸略舉, 胸部膨大, 尾部縮小, 繼而痙攣, 頭部及尾部向背面彎曲, 幾乎可以互碰;不定期表現亂爬現象; 腹足失去把持力, 常在葉面上翻滾仰臥; 臨死前口吐腸液, 尸體縮小, 蠶體胸腹部彎曲似螺旋狀, 蜷曲而死。 B. 1 1 . 1 . 4 植物性殺蟲劑中毒 煙草(主要是煙堿) 中毒: 煙堿可以通過觸殺、 胃毒及熏蒸作用使蠶中毒。 中毒蠶潛伏期短, 麻痹期長。 初期胸部膨大, 頭部及第一胸節緊縮, 前半身昂起并向后彎曲, 大腭時而開合, 吐液, 排念珠狀糞或軟糞; 以后進入麻痹期, 此時頭胸部肌肉麻痹松馳, 吐出大量黃褐色腸液, 腹足失去把持力而倒臥蠶座。 輕者如及時發現, 立即除沙, 移到通風處, 喂新鮮桑葉, 經過一定時間后有部分復, 復蘇后蠶體質和繭質無大影響, 這是與其他中毒癥的不同之處。 B. 1 1 . 1 . 5 魚藤精(主要是魚藤酮) 中毒 魚藤精對蠶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 蠶中毒(經數分鐘或數天) 后, 停止食桑, 靜伏不動, 呆在蠶座上, 漸次麻痹, 不亂爬, 很少吐腸液, 胸部不膨大, 體軀不縮短, 腹足失去把持能力, 倒臥于蠶匾; 初呈假死狀, 背脈管仍作微弱搏動, 經數天后, 體軀伸直而。 中毒過程中以不亂爬、 不吐液、 體軀不縮短為特征。 B. 1 1 . 2 微量農藥中毒 蠶受微量農藥危害時, 開始不表現癥狀。 后來, 由于農藥不斷在體內積累而引起蠶的生理障礙, 表現為生長發育不齊, 體質虛弱, 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以及不結繭等。不同發育階段的蠶對農藥的感受性不一樣, 一般小蠶期比大蠶期敏感。 但從整個飼育成績來看, 5 齡蠶遭受微量農藥中毒的危害卻比小蠶更大。 因此, 防止5齡后期微量農藥中毒, 是預防不結繭蠶, 減少畸形繭的有效措施。 B. 1 2 家蠶氟化物中毒的識別 氟化物引起蠶中毒因桑葉中氟化物的濃度、 家蠶的品種及齡期不同而異, 一般桑葉中的含氟量(干物計) 在35-50mg/kg就會對蠶有害, 且表現出中毒癥狀。 小蠶中毒, 首先表現出食欲減退, 眠性推遲,齡期經過延長, 群體發育顯著不齊。 繼而體軀瘦小, 體壁多皺, 體色略呈銹色, 胸部萎縮, 空頭空身,在眠前蠶體隆起, 產生黑色環斑; 大蠶中毒, 群體發育差異較小, 但中毒蠶有的節間膜隆起, 形似竹節,且節間膜上出現由黑點連成的環狀輪斑, 有的腹部各環節出現成片狀粗糙的黑褐色病斑, 病斑易破, 但血色正常。 中毒蠶排糞困難或排念珠狀糞, 有的 5腹節以后呈半透明, 最后全身透明, 吐液而死。 尸體呈黑褐色, 不易腐爛。氟化物中毒蠶從群體上看表現為發育顯著不齊, 蠶就眠遲緩或難以入眠, 齡期延長, 蠶體大小開差大。 病蠶在節間膜處出現帶狀病斑, 有時環節間膜腫, 成竹節蠶。 病斑易破, 流出淡黃色體液。 附 錄 C (規范性附錄) 蠶病綜合防治技術措施 蠶病防治必須堅持“預防為主, 綜合防治, 防重于治” 的方針。 嚴格控制病原體擴散傳播。 及時處 理蠶沙、 病蠶和舊蔟等污染源。 同時消毒, 控制和消滅病源。 嚴格執行消毒防病衛生制度, 及時防治桑 園害蟲、 杜絕交叉感染。 加強桑園管理, 提高桑葉質量, 增強蠶兒體質。 實行桑葉葉面消毒, 減少病原 菌食下傳染。 加強夏秋蠶期不良氣象環境調節, 加強飼養管理, 增強蠶兒體質。 C. 1 病毒病的防治 C. 1 . 1 掌握病毒來源、 傳染途徑和發病規律 病毒病的傳染源是病蠶排泄物及尸體; 病毒污染的蠶具、 蠶室及周圍環境; 野外病蟲排泄物、 尸體。 傳染途徑以食下傳染和創傷傳染為主。 其發病規律主要是: 高溫悶熱的夏秋季容易發病, 蠶齡越小, 蠶 就越容易感染病毒病。 C. 1 . 2 病毒病的防治技術措施 C. 1 . 2. 1 嚴格做到養蠶前后徹底消毒。 C. 1 . 2. 2 嚴格提青分批, 加強飼養管理, 增強蠶兒體質。 確保桑葉適熟新鮮、 營養充分; 為蠶兒生長 發育創造一個良好氣候; 做好眠起處理, 使蠶群體發育齊一, 增強蠶兒體質, 增強抗病能力, 技術處理 做到“輕、 精、 細”, 防止蠶體創傷。 C. 1 . 2. 3 做好桑園害蟲的防治工作, 杜絕野外昆蟲病毒病引起的交叉感染。 C. 2 細菌病的防治技術措施 掌握傳染源、 傳染途徑和發病規律。 細菌病主要有敗血病、 細菌性中毒病(卒倒?。?和細菌性胃腸 病。 病源菌廣泛分布于桑園、 大田和蠶室蠶具及周圍環境中。 敗血病主要是創傷傳染。 卒倒病和細菌性 胃腸病是食下傳染, 一般在高溫多濕和桑葉質量差等情況下易發病。 C. 2. 1 做好蠶室、 蠶具的消毒工作, 保持蠶室、 貯桑室、 蠶座、 蠶具、 養蠶用水的清潔衛生; 加強蠶 體蠶座消毒; 貯桑室每天要清洗、 消毒, 加強桑葉采、 運、 貯管理, 保證桑葉質量, 盡量避免濕葉貯藏, 或堆桑過厚, 嚴禁飼喂蒸熱發酵的桑葉。 C. 2. 2 細致操作, 防止創傷感染。 蠶頭疏密適當, 提倡用蠶網除沙。 C. 2. 3 注重環境調節, 增強蠶兒體質, 小蠶期要良桑飽食。 大蠶期要通風排濕。 C. 2. 4 做好桑園除蟲工作, 減少傳染源。 C. 2. 5 添食抗菌素。 從3齡起蠶及各令盛食期和老熟蠶前各添食一次蠶用紅霉素或其他抗菌素(使用方 法見附錄A, 表A. 3), 發病時可以8d一次, 一日連續3次。 C. 3 真菌病的防治技術措施 C. 3. 1 掌握傳染源、 傳播途徑和發病規律 僵病的傳染源主要是病蠶尸體、 蠶沙、 發過本病的蠶室、 蠶具、 野外昆蟲以及真菌農藥等, 傳染途 徑主要是接觸傳染, 其次是創傷傳染。 其發病輕重是與氣象環境、 蠶品種發育階段密切相關。 C. 3. 2 養蠶期間做好蠶室、 蠶具的消毒工作 消毒后開窗排濕, 蠶具要在日光下充分曝曬。 蠶期中做好蟻蠶、 各齡起蠶和熟蠶幾個易感期的防病 工作。 C. 3. 3 控制蠶室的溫度、 濕度 要針對蠶齡大小和當時的氣象情況, 采取升溫排濕, 通風換氣。 多用吸濕材料、 勤除沙等措施, 改 善飼育環境。 C. 3. 4 正確處理病蠶和蠶沙 蠶沙要集中堆放, 經過充分腐熟后, 才能施入桑園, 使用過的蔟具應經過消毒后方能使用, 病蠶要 放入消毒缸內, 集中深埋土中, 蠶區禁止使用自僵菌等微生物農藥。 C. 3. 5 做好桑園除蟲工作, 消滅傳染源。 野蠶、 桑蟥、 桑尺蠖等桑樹害蟲都有僵病發生, 切斷交叉傳 染的途徑。 C. 4 蠅蛆病的防治技術措施 C. 4. 1 “滅蠶蠅” 的應用 具體使用方法見附錄A: 表A. 4。 C. 4. 2 農業方法殺滅蠅蛆和蠅蛹 遭本病危害的早熟蠶要分開上蔟, 結繭后應及時收、 烘蠶繭, 殺滅繭內蠅蛆, 以防止出蛆破壞繭質。 蠶繭收購站是蛆、 蛹聚集場所, 應盡早收集殺滅。 蠶室門窗設置紗窗隔離防護。 C. 5 農藥中毒的預防與處理 由于農藥中毒大多數是突然發生, 中毒蠶很快吐液, 麻痹死亡, 且迄今為止, 一旦發生農藥中毒后, 尚無有效的解毒措施, 故農藥中毒的防止應著眼于預防。 C. 5. 1 嚴防農藥的污染 農藥污染多數情況是通過污染桑葉而造成的, 為預防農藥中毒, 必須采取隔斷農藥污染的途徑, 具 體措施有: C. 5. 1 . 1 防止農藥污染桑葉 C. 5. 1 . 2 防止蠶室、 蠶具和養蠶用品被農藥污染 C. 5. 1 . 3 防止飼養人員的農藥污染 C. 5. 1 . 4 采葉試養 C. 5. 2 掌握常用農藥的殘效期, 以防誤食留有殘效農藥的桑葉 桑園施藥治蟲后, 要牢記施藥時間, 在殘效期間內不能采葉喂蠶。 殘效期又因天氣、 用藥濃度而有 變化, 要注意掌握。 C. 5. 3 中毒蠶的處理 發現蠶農藥中毒, 立即打開門窗, 通風換氣, 保持空氣新鮮。 蠶座內立即撒隔離材料, 及時加網除 沙, 以隔離毒物。 中毒的大蠶吐液較多, 放在陰涼通風處, 再喂以新鮮無毒桑葉, 當部分蠶復蘇后, 應 加強管理。 煙草中毒會自然復蘇, 不要輕易倒掉。 被農藥污染的蠶匾、 蠶網等蠶具應立即更換, 用堿水 洗滌, 日曬后再用。 根據蠶中毒的癥狀以及農田、 桑園等用藥情況的調查, 分析中毒原因及有毒桑葉的 來源, 避免因毒源不明而繼續發生蠶中毒。 C. 6 氧化物污染的預防措施 C. 6. 1 工廠設置和桑園規劃必須統籌兼顧 工廠排出的氧化物對桑、 蠶有影響的距離因工廠的種類、 規模、 煙囪高度以及排出量的多少而有差 異, 同時還與當時的風向、 風力強弱、 地形以及氣溫等因素有關, 因而難以作出普遍性的規定。 但一般 要求在桑園附近盡量不建有污染的工廠, 另外要求工廠搞好廢氣回收, 按照國家的標準排放廢氣, 以免 廢氣污染而引起蠶中毒。 C. 6. 2 建立大氣、 桑葉含氟量檢測制度 建立大氣、 桑葉含氟量檢測制度, 及時了解大氣污染和桑葉受害程度, 必要時對桑園周圍的污染工 廠采取短期停火措施, 以降低大氣中氟的濃度。 C. 6. 3 減輕桑樹的受害 在干旱季節, 工業廢氣污染源附近的桑園, 在用葉前進行噴灌, 以沖洗去桑葉表面的氟化物。 C. 6. 4 降低喂飼桑葉的含氟量 在發現有氟化物輕度中毒癥狀對應及時更換含氟量低的桑葉喂飼。 可使蠶得到恢復。 在無其他桑葉 可換的情況下。 對污染桑葉進行水洗, 或用飽和石灰水浸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