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里白粉病和桑赤銹病屬于真菌病,它們的癥狀跟傳播性質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4-04 11:37作者:技術咨詢15078858500 關于桑樹的真菌病,說了其中2種,那今天小編再說說另外二種。桑里白粉病和桑赤銹病,這些針對它們的防治措施,覺得有用的話,趕緊收藏吧。先說下桑里白粉病,該病分布于廣東、廣西、四川、云南、江西、遼寧、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江蘇、浙江、吉林、黑龍江、安徽、臺灣等蠶區。受害桑葉的養分被大量消耗,影響桑葉品質,促使提前硬化。用病葉飼蠶,由于病葉營養價值差,且蠶食下量減少,以致蠶體虛弱,易誘發蠶病,全繭量、繭層量均降低。桑里白粉病除危害桑樹外,還危害梨、柿、栗、臭椿、構樹等。 【癥狀及識別】該病又稱白粉病、白背病。分布于全國各植桑區。多發生于枝條中下部將硬化的或老葉片背面,枝梢嫩葉受害較輕。發病初期葉背出現圓形白粉狀小霉斑,后擴大連片,白粉嚴重時布滿葉背,葉面與病斑對應處可見淡黃褐斑,后期白色霉斑中出現黃色小顆粒物,漸由黃變褐,最后變為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閉囊殼。 【病原及傳播】病原為桑生球針殼,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絲體不分枝,縱橫交錯。菌絲匍匐于葉背,以吸器伸入寄主細胞攝取營養,葉面菌絲垂直長出分生孢子梗,無色,頂端膨大成分生孢子。病菌以閉囊果在桑樹干或病葉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散出子囊孢子,隨風雨傳播至桑葉上侵入,經8~10天潛育產生白色病斑,后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至晚秋形成閉囊殼越冬。發病最適溫度22~24℃,空氣相對濕度在30%~100%范圍內孢子均能發芽,空氣相對濕度0%~80%最適。條件適宜時,成熟的分生孢子經2小時即發芽,形成菌絲,25℃經72小時又產生分生孢子,一批分生孢子脫落后,隔3~5小時又形成一批。氣溫低的山區較平地桑園易發病,地下水位低、春伐系、過于密植或缺鉀桑園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栽抗病品種:一般葉片硬化遲的桑樹品種較抗病,如湖桑7號、湖桑38號、彎條桑、花桑、梨葉大桑、新疆白桑等。(2)清潔桑園,秋冬季清理地面落葉、殘葉用于漚制堆肥。(3)合理采葉,密植桑園要多次采葉。夏伐后要施足夏肥,注意增施鉀肥,提倡施用桑樹專用肥。(4)藥劑防治:冬季用4~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50%硫黃膠懸劑500倍液噴樹干、枝條。發病初期全面噴灑40%多·硫膠懸劑8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硫菌靈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間隔10~15天1次,連噴2次。也可選用1%~2%硫酸鉀或5%多硫化鋇噴葉背,能抑制病害蔓延。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40%福星(氟硅唑)乳油800倍液。 下面我接著說桑赤銹病,該病分布于四川、廣西、浙江、山東、河北、廣東、安徽、吉林、湖北、河南、貴州、甘肅、陜西、江蘇和臺灣等蠶區。該病曾經在廣東、山東、太湖流域、陜北地區等局部蠶區危害相當嚴重。危害嚴重時,整修桑園無好葉。這種病是一種危害桑芽、桑葉、嫩梢和花葚的真菌病害。從分布地區的地理氣候看,在潮濕的沿海、沿江及山間峪地區域的桑園,桑赤銹病常暴發成災。隨著我國東桑西移戰略的實施,該病有在廣西等西部局部地區蔓延和發展的趨勢。 【癥狀及識別】該病又稱赤粉病、金桑、金葉等。分布在全國各植桑區。主要危害桑樹嫩芽、幼葉、新梢、花格等。嫩芽染病病部畸形或彎曲,桑芽不能萌發。新梢上的芽、莖葉、花模染病局部肥厚或彎曲畸變,出現橙黃色斑。葉片染病在葉片正背面微生圓形有光澤小點,逐漸隆起呈青色氣泡狀,顏色變黃,后呈橙黃色,表皮破裂,散發出橙黃色粉末狀的銹孢子,布滿全葉。故有“金桑”之稱。新梢、葉柄、葉脈染病沿維管束方向呈縱條狀擴展,出現彎曲畸形,表面也都生有橙黃色銹子器,新梢上病斑逐漸變黑凹陷。桑花染病呈不規則膨大。桑根染病失去原來光澤,變黃后期也布有橙黃色粉末。 【病原及傳播】病原為桑銹孢銹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銹孢菌菌絲生在表皮下細胞間,具隔膜,菌絲生出吸胞,鉆入桑樹細胞里吸取養分。 北方以菌絲束在桑枝或冬芽組織內越冬。南方可以銹子器和銹孢子越冬。長江流域銹孢子抗寒力不強則不能越冬。枝條上的病斑多為非致病性壞死斑,只有與枝條特別接近的葉痕、芽鱗上的病斑才能致病。病斑上的菌絲侵入桑芽,翌春隨桑芽萌發,引致桑芽染病。桑芽的初侵染一般在4月,初侵染產生的銹孢子飛散到新梢和桑葉及花葚上進行多次再侵染。銹孢子形成溫限5~25℃,最適溫度13~18℃,空氣相對濕度高于90%。若空氣相對濕度低于88%,銹孢子難于形成。氣溫高于30°℃C、空氣相對濕度低于80%時,病害擴展緩慢或停滯。長江流域4~6月發病嚴重,黃河流域發病期在4~9月,我國南方溫暖地區在5~6月和9~10月進入發病高峰期。該病發生程度與品種及農業措施有關,山東的魯桑、廣東的倫教40號發病重,湖桑發病則輕。新老桑樹混栽、春伐夏伐兼行、收獲葉不伐條、留枝留芽或出遷法收獲以及留大樹尾收獲的,都造成桑樹生育期間樹上留有綠葉,利于病菌存留和侵染,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選用黃魯桑、湖桑等抗(耐)病品種。(2)剝除初侵染病芽,控制再侵染。一般在4月要3次巡查,及時剝除病芽,早春要在泡泡紗狀病斑將變黃色前突擊去掉病芽及病梢、病葉,清除初侵染源,可收顯著效果。(3)加強桑園管理。徹底夏伐,可減少病菌侵染和發病;雨后及時開溝排水,防止濕氣滯留。(4)在發病初期病葉上泡泡紗狀病斑未轉黃色前,噴灑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重點噴灑桑芽,隔20天1次,防治2~3次。春季防效可達90%左右。此外也可用40%拌種靈可濕性粉劑300倍液、20%萎銹靈乳油4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向嫩葉新梢上噴布可控制危害。噴酒40%滅病威(多·硫膠懸劑)600倍液,銹孢子變焦死亡。30%雙苯三唑醇乳油3000倍、5000倍液,田間防治效果為92%~100%,對家蠶無害并且內吸速度快,1000倍液經自來水沖刷3小時、5000倍液沖刷1小時,對防治效果沒有影響。 |